第26章 《死亡诗社》44(1 / 2)

在那个不经意的午后,查海生翻开了一本小说,未曾料到,那些墨迹斑斑的文字竟能如此深刻地触动他的灵魂。

青春的躁动、激情的火焰、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沉重,竟然在字里行间与他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

那种迷茫,那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那种急切渴望挖掘出活着的真谛却又感到无从下手的焦躁……这一切,难道就是成长的代价吗?

查海生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探寻答案。

如果成长意味着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那么在一次次撞得头破血流之后,突然发现自己追求的理想世界不过是镜花水月,在现实的巨轮面前,所有的梦想都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关紧要,那时,自己又该如何面对呢?

查海生找不到答案。

他看到有人选择了沉默,在现实面前无言,在梦想面前无声。但沉默的代价,或许是直到生命的尽头,仍旧在内心深处探寻:自己究竟为何而活?

正如那句话所形容的,真正能够突围的人只是极少数,而更多的人,在经历了青春的悲愤与不安之后,变得麻木不仁。

有人尝试着解脱,在满怀激情的梦想被现实无情摧残之后,他们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祭奠自己梦想中的青春——死亡。

查海生自认为没有资格去指责那些选择沉默的人是懦弱的,因为他很难分辨,自己是否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他更无法轻率地批评那些选择死亡的人是鲁莽的,因为他们或许比自己更热爱生命,更接近生命的真谛——他们只是选择了一种他们认为唯一完美的方式去接近完美。

如果这种坚定可以被称作勇气的话,查海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坚定让他感到自愧不如。

也许,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在这种两种极端的人生之间徘徊,试图逃离平庸,同时也避免堕入极端,总想寻找一个平衡点,在那个支点上,人生的真谛将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但这个平衡点究竟隐藏在哪里呢?

查海生在迷茫中不断探寻。

幸运的是,在他还怀揣着激情的年纪,他遇到了《死亡诗社》,这部刊登在《人民文学》1979年1月号上的小说,仿佛一股清泉涌入心田,给了他一个醍醐灌顶的答案。

在那些充满诗意的文字中,查海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也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他开始相信,只要勇敢地追寻内心的声音,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定和勇气。

无独有偶,被这部作品所感染的还有许多人。

他们在书的篇章中找到了灵魂的回响,那些细腻入微的文字宛如一支宏伟的交响曲,每个读者都不自觉地成为了其中的和声,一同编制出生命的交响诗篇。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清晨,骆一禾站在书报摊前,嘴里叼着刚买的煎饼果子,向老板递过手里散碎的零钱。

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这期《人民文学》的封面,那几个醒目的大字“噢,船长,我的船长”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让他忍不住驻足。

他匆匆地将早饭塞进嘴里,腮帮子鼓得像只小松鼠,然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杂志。

骆一禾一边走一边津津有味的阅读,仿佛整个世界都融入了那些字里行间。

就在他快要走到学校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窜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干嘛呢?别看了,再不快点都要打铃了!”

同学的催促声让骆一禾猛地回过神来,他连忙加快脚步,朝教室的方向奔去。

午后的食堂里,骆一禾依旧是一副魔怔的状态,一手拿着筷子,一手紧握着《人民文学》。他的目光深陷其中,完全沉浸在那厚重的文学海洋里,周围的喧嚣仿佛与他无关,只有他和书籍之间的无声对话。

他的好友们围坐在旁边,其中一个好奇地凑过来:“一禾,你那杂志看完了借给我看看呗。”

骆一禾头也没抬,似乎整个人都已经融入了书中的世界,只是敷衍地回了句:“你等我看完的。”他的声音,轻柔而遥远,就像是从另一个时空传来的回音,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执着和渴望。

“好。”同学应了一声,便笑着跑开了。

骆一禾的心神继续沉浸在杂志里,直到上课铃声响起,他仍旧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本。

他巧妙地将《人民文学》藏在课本下面,假装认真听课,只要老师不走到他身后,就绝不会发现他的秘密。

小说中的情节,如同磁铁般吸引着他,他的所有注意力都被姥姥锁定在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上,心情也随着书中的喜怒哀乐而起伏波动。

此刻的骆一禾仿佛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挣扎,都深深触动着他的心弦。

“我踏入这片莽莽丛林,因为我渴望生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我期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击碎,以免在我生命的黄昏时刻,回首往昔,发现自己仿佛从未真正活过。”

这句话,如同一股清流,冲刷着骆一禾的心灵。

当那位风度翩翩、气质非凡的基廷老师首次在故事里亮相的时候,他身上所散发出的睿智、幽默、深刻与诗意,仿佛春风拂面,让骆一禾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在他的第一堂课,基廷老师让学生们铭记那个词——carpediem,拉丁语中的“把握当下”。

他还让学生们记住了那句话——seizetheday,英文中的“抓住今天”。

这不仅是他教学理念的核心,也是他生活哲学的精髓——抓紧时间,活在当下。

同时,他还带着几分诗意地嘱咐学生们,用惠特曼的诗句来称呼他:“噢,船长,我的船长。”

读到这里,骆一禾不由得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生活的乐趣,的确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之中。

基廷老师的那份恬淡从容,让骆一禾仿佛窥见了他年轻时激情澎湃的日子。

只有真正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才能将人生看得如此透彻。

而他现在,依然在以一种充满激情的方式活着,只不过这份激情已经转化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宁静。

他用这种宁静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在迷茫中探索,在他们身上,他仿佛嗅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