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件事(1 / 2)

视线重新拉回到现在。

岛城的秋天,空气中的风带着海的咸味和丝丝凉意,仿佛能洗净一切尘埃,吹散了屋内的沉重氛围。

“算了,不提这个。”王澍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静谧,他轻轻摇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这次我来找你,其实是有正事的。”

王溯斜倚在窗边,阳光在他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嘴角勾起一抹玩世不恭的笑容:“我就知道你丫的没这么好心专程来看我,说吧,什么事?哥给你办。

王澍叹了口气,眼神变得严肃:“少扯这些有的没的,说正经的呢。而且你自己摸摸良心,来当兵这么久了,什么时候想起主动联系过我?哪次不是我给你写信,你收到了才给我回电话?你不想跟你爸妈沟通就算了,你哥呢?每次都跑到我这来问你的消息……真的是,懒得说你。”

他的声音里带着责备,但更多的是关心。

王溯摆了摆手,一副认错的模样:“好好好,我错了行不,师傅莫念了……”

王澍摇了摇头,不再追究,他知道王溯的性子,也明白他对家的复杂情感。

“唉,有时间,还是给家里去个电话……”他的话语渐渐变得柔和,不愿再提王溯的家事,转而将话题拉回到正轨,“这次看你呢,主要有三件事……”

“三件事?”王溯挑了挑眉,似乎对即将到来的消息感到好奇。

“别打岔,好好听我说。”王澍没好气地白了王溯一眼,他的语气虽然严厉,但眼神中却满是宠溺,“首先,就是之前送你的那部《狮子王》……”

“干嘛?我跟你说,送人的东西可不兴收回去的。”王溯打断他,语气中带着一丝顽皮。

王澍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急:“不是,你就不能听我先把话说完啊。我是想投给杂志社发表……”

王溯皱了皱眉头,不解地问:“你没事吧?怎么突然想起来投稿了,又不给稿费的,花那劲干嘛。”

“……你不知道?”

“知道什么?”

“外面的事啊,现在整个大变样了都。”王澍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神秘。

“哦,知道点吧,怎么了?”王溯靠在椅背上,似乎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太关心。

王澍从门口的包里翻找了一阵,最终拿出一叠文件。

“哦,你在部队里管得严,估计消息没这么灵通,还好我给你带了点东西。”他递给王溯一份文件,“喏,看看吧。”

王溯接过文件,看了眼标题——《关于试行新闻出版稿酬及补贴办法的通知》,却懒得翻,直接扔到了桌上:“看这玩意干嘛,你直接给我讲讲。”

王澍耐心的解释:“大概意思就是以前完全不给稿酬的制度有问题,本着‘对于作者,需要发扬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的精神’,决定试行‘低稿酬,只付一次稿酬’的制度。”

“我让你给我讲讲,你搁在这给我念报告呢!意思就是,现在投稿给稿费了呗?有多少?”王溯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轻松。

“著作稿为每千字2至7元,翻译稿为每千字1至5元。”王澍回答得很具体。

“那也没多少啊。”王溯嘟囔着。

王澍理解王溯的想法,毕竟对比起过去,现在的稿酬确实不算多。

除去前段时间不给稿酬的做法,50年代的时候,像陈寅格等人,每千字稿费,就达到过20元,一般作家的稿费,每千字也有12元左右。

出书的话,稿费计算完全是照搬苏联的方式,3万册一个定额,每增加一个定额便增加一倍稿费。

大致上是这么个流程,发表给一笔,之后出书还有,另外每加印一次还有一笔,收入是比较可观的。

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先生,出一部书,收入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4万字,每千字15元稿酬,印了6.3万册,三个定额,每千字45元,收入1800元左右。”

1952年,中国的平均年收入大概是445元。

这一对比,就知道刘绍棠完全属于“高收入”一族,或许这也是当时他从北大退学的原因之一。

他当时曾经设想,花5000元在农村盖一座四合院,过肖洛夫式的田园生活,即使10年不写新作品,每月的收入仍然可以使全家丰衣足食。

然而,后来的变故,粉碎了他的梦想,高收入竟然成了他的罪名,叫人唏嘘。

“知足吧,有的给你就不错了。而且你不能只看单价啊,积少成多懂不懂?”王澍笑了笑,随后似乎是想起来什么,继续说道,“老史写的那篇《爱情的命运》你还记得吧?”

“记得啊,怎么了?”王溯问。

“定了,《燕京文艺》,下一期上,6500字,千字4块,给了他26块。拿到稿费单的时候,老史那个高兴的啊……”

听到这个好消息,王溯也是兴奋得不行:“日,赶上我4个月津贴了。不行,等我回去必须让老史请我吃顿好的。”

77年,部队的津贴制度是根据服役年限、军衔和地区等因素来确定的,按照标准,像王溯这样的义务兵第一年的津贴是6元人民币。

王澍轻轻拍了拍王溯的肩膀:“不用等老史了,我请你。”

“哦,对,你那狮子王,得有10万字吧,千字4块,日,400块。”王溯顿时不淡定了,只见他的手指不自觉地在空中划算,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笔稿费,“发,必须发!等你拿到稿费,等我退伍也不用干别的了,等你这个狗大户养我就行。想好投哪没,我来给你参详参详?”

王澍轻轻一笑,他的声音平静而自信:“好说好说,参详的事情就不必了,我已经想好了,就投《儿童文学》,今年8月份复刊的,正愁没好稿件呢,说不定编辑眼光好,给我定个千字7块……”

听到后半段的话,王溯忍不住调侃:“想得挺美的还。你那《狮子王》,不就整个一动物版《哈姆雷特》嘛。小辛巴那点破事,跟人类的烂摊子有啥区别?不是权力斗争,就是家族恩怨……”

“嗯?”

眼见王澍的表情越来越不善,王溯立马转了话风:“不过说实话,写得还是不错滴,至少挺照顾小朋友,没让小狮子最后也悲剧收场。另外还有教育意义——无论你跑到哪里,总有一天得回来面对自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