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郑小龙上门33(1 / 2)

无独有偶,王澍这边刚接收江文江武两兄弟没几天,便又有人客人上门了。

这次没敲门,是早上起来做饭的史父开门的时候发现的,两人就坐在门口的石阶上干等着。

还都是熟人,王硕见到对方的时候,直接冲上去给了一个大大的拥抱:“梁左,小龙哥,你怎么来了?”

梁左,和他们都是去年考入北大的新生,和史佚生他们都在中文系,一个班的同学。

另一个是和王硕同住总后大院的郑小龙,小时候一起玩过,但长大后接触变少了很多。

主要郑小龙比他们要大上许多,53年出生,比史佚生小两岁,但比王硕大5岁,比王澍大9岁,差着快一轮了都。

而且高中毕了业就去当了兵,75年退伍回来,就被分配到燕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农村部当记者。

生活的圈子完全不一样,自然碰不到一起。

这次特意上门,自然是有事相求,事情也不麻烦,主要是为了高考。

去年郑小龙因为一些事情没赶上,想参加今年的,和台里的几个朋友准备了挺长时间。

郑小龙能和梁左碰到一起,也是因为这个。

去年恢复高考,梁左不是一个人复习的,还有774厂的两个青年工人,其中一个是梁左朋友,另一个是被这个朋友拉着一起过去的。

梁左的母亲谌容当时病休在家,经常给他们出作文题并判卷,顺带着还给他们辅导其他文科科目。

最后三个人都考得不错,梁左考入了燕大,其他两人一个去了南开大学,另一个虽然具体情况不清楚,但听说也考得不错。

郑小龙台里那几个朋友中有个和去了南开大学的人认识,知道对方是由梁左母亲辅导的,特意托关系,让几人都在那补课,学得也还可以。

只是偏偏这郑小龙,数学功底实在是太差,只能另求他法。

这不,听说以前的小兄弟成功考上了燕大,特地打听到了住址,大早上就在门口等着了,可谓是诚意十足。

但很长时间没联系了,怕贸贸然上门被拒绝,就拉着梁左一起过来,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嘛。

“嘿,我能考上那都是多亏了王澍。”王硕话里带着几分得意,却没直接替王澍答应下来,“所以这事儿,你得自个儿问他。”

“没错。”梁左接过话茬,语气里满是敬佩,“他是我们这一届燕京市的高考状元,在学校专业课成绩据说也一直名列前茅。”

这话一出,郑小龙的目光立刻转向了王澍。

王澍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显得有点儿局促,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郑小龙一听这话,脸上的笑容就像开了花儿似的,梁左见事情办成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随后便起身告辞离开。

王澍本想留他吃个早饭,但知道两人都已经吃过,也就没再强求。

留下来的郑小龙,也没闲着,趁着王澍他们用早饭的功夫,帮着打扫起了院子。

他的勤快,让这个清晨的院子更添了几分整洁。

早饭过后,王硕和史佚生带着江文江武两兄弟照旧去了人艺,看看排练的进展如何。

而王澍则留在家中,开始辅导郑小龙的功课。

说是辅导,王澍其实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用起了后世的常规办法——题海战术。

反正自己写的那些习题都记得,可能和现在的考试大纲有些出入,但问题不大。

毕竟后世基础教育发展已经挺成熟了,基本上都已经系统化,教起来人来还是相对比较轻松的。

王澍先是出了一套常规试题给郑小龙摸摸底,结果不出所料,100分的试卷,郑小龙只拿到了20多分。

这成绩确实有点儿难看,王澍只好从头开始给他梳理知识点,顺便也叫来了史岚一起听。

反正教一个是教,教两个也是教。

史岚开学后也要上高中了,虽然有些内容对她来说稍显超前,但基础部分还是能听得懂的,就当是为高考提前做准备。

史岚听说能跟着王澍学习,心里也是美滋滋的,甚至还觉得挺有意思的,一点儿也不觉得苦。

她坐在书桌前,眼睛亮晶晶的,听得津津有味,仿佛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王澍坐在书桌前,目光透过窗外的晨雾,定格在郑小龙那张略带忧虑的面庞上。

郑小龙的眼中,不仅有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的紧张,还有为了这一刻所做出的无数牺牲和努力。

在这场知识的竞赛中,每一分都显得弥足珍贵,而他只能从满分的百分之百中挤出区区百分之二十,这份失落和无奈,任谁都难以言说。

王澍深吸一口气,打破了房间的宁静,开始了今天的辅导。

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如同晨曦中的微风,温柔而有力:“小龙哥,我们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吧。数学,就像是攀登山峰,每一步都要稳固,不能有丝毫的疏忽。”

由于条件所限,没有黑板可用,王澍便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笔尖在纸上跳跃,勾勒出一个个数字和符号。

郑小龙凝视着这些符号,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久违的专注和渴望。

王澍从最基础的代数运算讲起,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理,他都讲解得如此细致,仿佛在每个符号背后都藏着一个个微妙的故事,他不只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引领郑小龙去探索数学背后深邃的逻辑与美。

时间悄然流逝,晨光透过窗户,斜照在书桌上,金色的光芒与墨色的文字交织成一幅温暖的画面。

王澍时而提出问题,时而布置练习,让郑小龙尝试解答,然后再耐心地纠正他的错误,并引导他找到正确的思路。

尽管郑小龙的基础不够扎实,但他的态度却无比认真,每一个错误都被他当作宝贵的教训,反复揣摩,直至熟练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王澍也逐渐发现了郑小龙的问题所在——他对数学的基础概念理解得不够深刻,很多公式和定理不过是死记硬背,缺乏真正的理解。

于是,王澍开始着重讲解每一个概念,他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构建郑小龙对数学的直观理解:“你看,这个函数,就像是菜市场里的价格,随着季节的变迁而波动,这就是函数的本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