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伴读101(2 / 2)

  但凡你在皇帝面前留了名字,只要你能力不拉垮,这辈子你就等着飞黄腾达吧。每个当官的人都想在皇帝面前留下印象,然而实际上,很多官吏一辈子说不定都没见过皇帝的面。

  现在皇帝年幼,有着幼时的情谊,将来等皇帝亲政,基本上就是“平流进取,坐至三公”。再不济,将来若犯了错,看着以往的情分还能留个命在。

  谁不心动?反正雒阳的世家们都狠狠心动了。

  这事对于邓绥和刘隆而言,就是为自己拉拢盟友。多一个人成为皇帝的近侍,那么就多一个对皇帝忠心的家族。

  皇帝年幼,现在利益与皇太后一体。至于将来皇帝元服后,刘隆会不会被这些人拉拢走,邓绥完全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她对刘隆颇有信心。六岁就知道“千金买骨”的人,怎么会受人控制?这些家族反而要担心隆儿利用他们哩。

  邓绥常读《汉书》,对老刘家的薄情和过河拆桥深有感触。不知道隆儿会不会遗传到老刘家的这些秉性,邓绥心道。

  “家世固然重要,但人品不行不能选。”刘隆对母后提了伴读的要求,道:“南匈奴单于檀的儿子过来当侍子,那就过来当伴读嘛。”

  邓绥一面听,一面思索道:“可。既然这样,圣上周围的守卫就要增加了。”

  刘隆点头道:“但凭母后吩咐。”

  邓绥做主选了六位老成持重的宿臣大儒为帝师。但选伴读一事,邓绥咨询了刘隆的意见。

  知道刘隆的要求后,邓绥开始频繁召见宗亲、诸侯以及世家子弟。同时,雒阳城中的“神童”和“孝子顺孙”如雨后春笋一样涌向出来。

  席卷雒阳城的“伴读101选拔赛”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才最终确定了名单。而邓绥对凉州官吏的调整在选伴读这件事的衬托下黯然失色,以至于没有多朝臣关注或者说关心。

  王符干了一个月郎中后,被邓绥认可,诏为谒者,派去凉州寻访民间疾苦,抑制豪右,以及监察地方官吏是否守法。

  邓绥又调郎中

  虞诩担任武都郡下辨县县令。虞诩在是否放弃凉州的朝廷争论上,与大将军邓骘针锋相对,因而屡次受到邓氏一系的中伤,一直没有得到升迁。

  虞诩对于皇太后的诏令欣然领命。他慷慨有志气,看见国家被外夷凌欺,早就想出去做一番事业,如今终于得偿所愿。

  美中不足的是,庞参竟然被调任为汉阳太守。庞参就是当初在邓骘背后鼓动邓骘放弃凉州的罪魁祸首,没想到这人竟然被派到凉州的汉阳郡担任太守,真是……冤孽。

  虞诩倒要看看这位弃凉派在看到凉州生民煎熬的情形后,会做什么样的决定。说不定会被羌人吓破胆子,更加坚定放弃凉州的想法呢?虞诩是从心里看不上这些目光短浅的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