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2 / 2)

  史左雄上的第二封关于如何改革察举制弊端的奏表。

  孝廉四十过后方可举?邓绥心中疑惑,继续往下看。原来郡国太守、二千石多举荐年少者,期望年少将来能报恩,对那些年长者则充耳不闻。

  再者,孝廉举荐之后要经过初试和复试,初试由三公、太傅和大将军等五府举行,选拔通过者需要再次参加尚书台的考试。

  最后,左雄又建议汇集天下学子到京师,由海内大儒教导,成绩优异者可授予官职。

  左雄的建议或许还要斟酌,但他通篇表达的思想却与邓绥不谋而合。

  于是,左雄被调为尚书郎,官秩四百石,比侍御史的六百石略低,但尚书台却掌控实权,远非侍御史一职能比。

  邓绥将左雄的这奏章挑选出来,拿它与刘隆讨论。邓绥不禁失笑,先帝少年多智计,隆儿比之先帝亦不差嘛。

  刘隆下学,接过左雄的奏章,惊讶了下,翻开来细看,不住地点头。左雄这人是抓住了精髓,只不过这些政策还需要再打磨一二。

  “母后,这人何在?”刘隆问道。

  邓绥道:“今日我已将他调任尚书郎,想必是在禁中当值。来人,去请左尚书郎过来。”小黄门应下,快步去了尚书台叫人。

  刘隆先与邓绥讨论起来:“孝廉四十而举?既然是孝廉,倒是可以这样限制年龄。”

  尚未弱冠的人被举为孝廉,他的是既孝且廉吗?小年轻尚未或许刚刚成家立业,不通世故,一腔热情与孤勇,是有赤子之心。说他们此时既孝且廉或许没问题。

  实际上,难的不是有赤子之心,而是在面对诱惑、困顿、寂寞、淫威等等情况下保持赤子之心。

  邓绥也是赞同:“四十不惑。这些人心智成熟,在郎署观摩学习后,很快就能上手处理政务。”

  刘隆点头说:“这样一来,孝廉的人数定会缩减。郡国每岁贡举大约二百名孝廉,年龄卡一部分,考试卡一部分,只怕最后被选拔上来的还不如往年的一半。”

  这不仅是卡孝廉的名额,更是卡地方豪族的权势。地方豪族利用族人和宾客,把持乡里,武断乡曲,向郡国二千石请托。在一些吏治废弛的地方,孝廉多出于这些家族之门。

  从这点看来

  ,左雄的建议对于那些士大夫阶层更有利。

  刘隆接着说:“不如多增加茂才的名额?”

  邓绥摇头:“先这样改,等结果出来再增加。”刘隆了然,这是在稍后“让步”,收揽人心。

  两人正说话,有人通禀说左雄来了,都停了下来,等待左雄的奏陈。

  左雄一进来,余光瞥见皇帝还在,心中一喜,拜见了皇太后与皇帝。皇帝没有说话,皇太后出言让他陈述如何改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