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296(2 / 2)

  说不上职位好坏,只有做得好与不好。现在的大汉几乎是一穷二白,无论去哪里,只要做得好就能有前途。

  担任县令长的走的是地方官入朝廷之路,前人有很多经验;巡按天下的走的是低配版孝廉晋升之路;到边郡的走的是投笔从戎出将入相之路;去郡国抓教育的若做得好就成大儒;当吏员的晋升路径与公府征辟差不多,只不过朝廷将筛选好的对象推荐给了公府而已。

  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在刘隆有意的推动下,这些安排去向飞速地在赶考举子间传播,众人更加坚定要考中的决心。

  孝廉之后,明经、明法、明算依次考完,只剩下武举一科。这时邓绥的身体彻底康复,开始上朝处理政务,接手刘隆交出的政务。

  邓绥看到武举的主考官道:“哦,是梁商啊,这人也行。”

  梁商勋贵世家出身,儿子梁不疑是皇帝的伴读,姑姑是先帝的生母,按辈分是刘隆的表叔,生性恭谨,举贤任能,与邓骘品性相似。

  梁商是刘隆退而求其次的人选,原先他属意的是耿夔。耿夔沙场宿将,原为度辽将军。后来,邓遵担任度辽将军,耿夔明升暗降调入中央。

  前两次武举都是邓骘主持,这次刘隆有心换人,命人举了耿夔,但朝臣反对意见太多,又众说纷纭,最后取了不功不过的梁商。

  刘隆点头道:“大舅父已经为武举定好章程,梁卿只要按规则做事即可。”

  邓绥点头,又看了各科录取名单,这次录取人数与往年差不多,只有明算猛增到五十人。

  她看到邓广德名列其上,用手指着人名,笑道:“这孩子有出息啦,评卷的考官没有特意照看他吧。”

  刘隆摇头道:“非但没有特意照看,还严格审了他的文章呢。马师傅看了都说

  他写得好,对五经了解深入,尤其是《欧阳尚书》,若以后能精研下去必成一代大儒。”

  邓绥嘴角弯起,笑道:“原来如此,他们兄弟中也唯有广德学问最好。”

  刘隆点头赞道:“让广德表兄暂在翰林院见习,等年末或者明年初,放出去历练几年。”

  邓广德是一众考生中身份最高,也是最尊贵的。与他同样出身的人大部分都吃不来学习的苦,走的都是门荫。

  若是邓广德争气又有能力,刘隆准备将来要重用他,为后世的勋贵打个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好。

  邓绥看完名单,下诏让这些人进了翰林院,又召来大臣让他们汇报这段时间的朝中事务,迅速再次接手朝政,朝堂为之一清。

  见状,刘隆大方地给自己放了两天假歇口气。世人都道,官越大越好当,那是他们没有掌握实权。

  刘隆这段时间借着母后的余威,与朝臣拉扯政事,身心俱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