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念十八想》-四念(1 / 1)

再来诉我之第四念,“拒同聚”,于拒我有个人认为同得是不可分离之词,以拒而获利,与拒而交融,与拒而拒和聚。现我来向诸君诉诸,拒与聚萌生之三点想法。由聚衍生的第一点想法,我想应是由钱而论,所谓才散而聚,但若财竭,又当如何?从古论今,财为做人之根本,看书需要钱,做人需要钱,成家需要钱,好似所有的想法以及准则都需要凭钱才来定量,就连西晋隐士鲁褒,写的《钱神论》里都有过这样一句话,钱则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而现今我等所处之环境,虽生在和平年代,但却与金钱有着不可躲避的挂钩,少一文钱,便少做一份事,又何谈救和渡人之说?而钱为聚友,络亲之根本,无利不早,无财不聚。也应证了聚的意义,因前文繁述过多,我想我还是拿我自己举例,这就要追忆到我初中时期了,因我初中辍学,回至家中,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学起摄影,一时间又无一友相伴,只得每日同手办交流说话,当我回身看友,身旁净空无一,故所以倾心交友,只要有人同我说话,不看此人品行,行径,均可来之,财均由我所耗,但也因我此行却招致灾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怪圈。无法自拔。我记的应是我舞勺之年,十之有四,因在外所交的一友,父母离异后再婚,无父母管教,自小又无名师相交,便形成了劣汰之心,而我在当年也只有他一个朋友,为此我特别珍惜,基本出门在外事事均由我付费之,我此举也给他带来了习以为常之印象,一日因我钱包里,所剩无几,拒绝为他吃饭买单,此一小事,在他看来稀松平常,但我不做,当时吓得我冷汗直流,被逼无奈又深感委屈,只得向我家中司机诉述此事,我舅听闻此事,当即大怒带我找到向我索要保护费之诸人,大骂特骂,他们因惧我家亲之威,自此再无此径之事。但也因之于此我又交到了一批劣态之友,外人知我有家长于管教,改变套路意为结交,实为哄骗我之钱财,只怪那日心性我差人一招。这一点“聚同拒”我认为很好的映响了,此小结,可以聚财,但要学会有骨气的拒绝,若一再因聚而不拒,就会变成傀儡,众矢之的,以金而聚者,中策,以金而后聚贤者上策,以金而居下者下下策。以聚情而聚金者上上策。

再说关于“聚和拒”的第二想法,仍举我个人案例,我同张豪,张豪于我来说家境甚好,我二人种种思想,处事原则,甚是喜爱所好,均为一体,因此我可称之君子相交,记得应是我十七岁时那一整年应是我人生中最昏暗无光的时刻,每日日留恋于市内各种酒吧夜店,无钱便找父母索要,若被父母拒绝,我便在外向友人借钱,后让父母偿还,好似不分昼夜,每日我的生活,便是霓虹灯的一角,映衬着灯光的色彩斑斓,我的心灵以成罪恶:志向在罪恶中变得渺小,仿佛我的天际被推杯换盏中酒精的麻醉变成了笼中的小鸟,记得那日应该是冬季,我因昨夜的玩乐又如同往常一样手里钱财所剩无几,已支撑不住第二天去酒吧的花销,但我依旧不会发愁,因我几个要好知己,我沉思片刻,下定决心,撇下我那因酒精麻痹所剩无几的面子,拿起手机向张豪拨去电话,电话响拨片刻后,张豪接起,我没有犹豫向张豪道“铁子,窜我两千块钱。我喝酒不够了。”张豪接起电话,半晌未有语,我深感诧异问到“借多了?”电话那边张豪好似下定决心一般向我坚定道“兄弟,这钱我不能借你,救急不救穷,你要是有大事,我有多少给你拿多少。你再这么玩下去你就真成废人了。”我听完此言,久久不语,心中恼怒而又气愤甚至更添了几分失落,我对这张豪冷冷的说了一句“知道了,添麻烦。”便挂断了电话,张豪未再向我打来,记得那日我仍旧去喝了酒,那两千是李醒给我拿的,两日后张豪给我打来电话,请我吃饭,我去吃饭后,张豪说的一句话我至今仍记,原话如下:你再这么玩下去就废了,你的报复跟理想,都被酒精麻痹了,换在两年前你穷死也不可能向我这个至交好友去因为两千块钱低我一等。我不借你钱是不想让你比我低,如果你有急我有多少给你多少。那次饭局,应是时至今日,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之一,虽我如今以阅多书但张豪这几句话我仍反复思考,那日过后我还真就从混沌中苏醒,做了些事情。故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来,张豪选择了拒,而又运用了聚,以拒而使我醒,让我不在留恋,又用聚保持了我们君子之间的友谊,现拒而后聚此为估张豪也不会想到这一节对我的人生有了至关重要的转变。

下我再来论述聚同拒的第三点,仍举我个人案例,我曾因不会拒绝他人故受其苦,每每友人电话于我,邀我喝酒,逼我出门,就算我在家中做何重要事体也均都得放下,出去同友人玩乐小聚,一日我正在图书馆看书,正看到精彩部分,想多看几页,突这时友人给我打来电话,邀我喝酒,我无奈应下,放书就走却忘了此书名为何?在酒桌上,我无时无刻惦念此书反复想起,所以这顿酒喝的也索然无味,我友问我怎么愁眉不展,我也未曾做答,吃完饭已是深夜,又是一次喝得大醉,我下定决心想着第二天就去把书买回来,结果第二日,无论我如何翻找此书,也都均找不到迫于无奈只好作罢,此节也给嗜书如命的我留了个一生的遗憾。由此可看,如果我早些拒绝,看罢书后同友人聚之,此遗憾便拨云见物了。此三点即是我所认知的“聚和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