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举人之后 46(2 / 2)

看易秉文这么坚定,李秀才不好多说什么,现在的易秉文也算是个成年人,雏鹰怎么能永远的在羽翼下苟活呢。不过李秀才还是最后对易秉文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原本我打算让你在沉淀沉淀两年,毕竟你的年纪实在是太小了,世上的诱惑又那么多,怕你对这些事情把控不到位,最后落得个江郎才尽的下场,而且出头的橼子先烂,锋芒毕露并不是一件好事,有时候抬得越高摔得越惨,你还是好好的考虑考虑我说的话,等你及冠之后也不会有人因为你太年轻而压下你的成绩”

听完自己老师的一番肺腑之言,易秉文也陷入了沉思,确实是,现在的年纪是很小的,未来的路还很长,不应该这么着急的向上走,稳扎稳打才是最稳妥的方法。

“老师我会认真考虑这件事的,要不然我留在老师这里当个教习吧,每日有老师的督促,我也不会退步,还能让师弟们感受感受师兄的关怀,怎么样老师”

可能是感觉气氛有些凝重,对于这种气氛,易秉文可不喜欢,所以他选择了插科打诨,李秀才则有些无语的看着他,随手拿着手里的书敲了敲易秉文的脑袋,带着些许的宠溺

“好不容易考上了,不去拓宽自己的眼界,窝在我这里干什么”

易秉文不在乎的对着自己的老师说道:

“在老师这也可以拓宽眼界啊,这么多的书,还有老师您自己的见闻录,所谓书中啥都有嘛”

在易秉文求学的这一段时间,李秀才也没有只顾着教书,他这大半辈子绕着整个大齐王朝转了一圈,看遍了这山山水水,也经历了这人世间的世间百态,有恶事,有善事,有温暖的,也有让人遍体生寒的,最后选择在这个小村子隐居,既是对这个丑陋社会的逃避,也是为了更用心的做好学问。

“老师这有什么可以拓宽视野的,不过是经历了太多失败而积攒起的经验罢了”

“那也是学问啊,您不是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嘛”

就这样师生两个又闲聊了一阵子,就开始对学问进行探讨了,李秀才这么多年的游历生涯也不是白混的,百家学问在实践中被融汇贯通,可以这么说,李秀才完全就可以自成一家,区别于其他的百家学问。

就这样时间就在这面红耳赤的争吵中,两人之间的学问探讨也就这样落下帷幕,事后李秀才对于这样的讨论很是开心,这样学问会越辩越明,真理也就是这样诞生的。

回到家的易秉文对于老师说的事还是有些犹豫,但是心里对于考会试还是心向往之,不过李老师说的也没错,现在去考的话,考不考的上是个问题,要是考上了排名不好对于以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进士出身,进士及第还有同进士出身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旋即易秉文也不再是多想,反正还有步卿言这个老六,他年纪也是差不多,到时候看情况跟着步卿言走得了,反正步教习一定会对步卿言安排的好好的,步教习对于科举可比易秉文师徒两个了解多了。

就这样享受了几天无所事事的悠闲时光,直到易秉文的母亲又在他耳朵旁唠唠叨叨的说着关于易秉文的亲事,易秉文实在是受不了了,打着访友的旗号,匆匆忙忙的对着父母告辞向着县城方向去了。

县城里,易秉文终于不用在李师傅的小院里租住了,现在易大的铺子里带着个小院,在盘下这个铺子之时,就已经把东西搬过来了,至于易大还是经常要去李师傅的小院,所以没搬过来,所以这里还是比较安静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