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无学可上?(2 / 2)

唐朝的学校体系包括官学和私学两部分。官学是教育的主干,而私学则是官学的重要补充。私学承担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次教育任务。地方官学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使得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相互衔接。

官学以私学为基础,吸纳私学输送优秀学生。还有一种就是寺庙教育,当然寺庙教育只是唐朝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李麟戟没上过私学,今年乡试时间又已经过了,想直接到县学去,怕是难度不小。

有心想要找个私学上着,通过考试再进入县学,奈何根本没有。李麟戟知道,所谓的村学一般都是有些家资的乡绅建的,偏偏平康村以及周边几个村都没有这种大地主,所以根本就没人建立学堂。

“难道只能等到明年乡试了?”李麟戟一阵烦闷,就算是自己能等,但是张大柱可等不了啊,一年的时间怕是要门槛都要被他上门催婚踩断。

天知道一年的时间,如果李麟戟没有成亲,张大柱该怎么喷他,那威力,不敢想象!

李麟戟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心情很低落,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迷茫,有心想要自己建个私学,怎么说自己也是平康村最大的地主,但是凭借自己兜里那仨瓜俩枣,怎么可能负担的起一个学校。

这就是生活的无奈,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角落。尤其当资源变得稀缺,分配变得不均,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往往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却难以得到应有的机会与待遇。

李麟戟的上辈子,那是一个充满机会与可能的时代,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每个人都有学上,有书读。他怀念上辈子那种自由自在、充满可能的生活,但此刻的他,却不得不坐在槐树下,思考如何才能进入县学。

李麟戟怔怔的望着门前的泾河河水蜿蜒西去,河面上折射着金色的阳光,粼粼波光中不时跳出一尾不安分的鲤鱼,在半空中翻滚两圈,然后重重跌落河中。

李麟戟觉得如果没有裴行礼给自己的压力,生活其实还是挺不错的,有田有地有小院,蜷缩在安静的小村里,静静地观察这个世界的形形色色,盖一个舒适的房子,无求富贵,只愿安稳,再取一个贤惠的妻子,安静恬淡过一辈子。

然而,现实却给李麟戟泼了一盆冷水,有裴行礼虎视眈眈的伺机报复,没有足够的自保能力,想要舒服的过下去,简直是痴心妄想。他深知,想要改变现状,不能仅仅依靠等待和空想。必须行动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麟戟一直觉得自己是聪明人,聪明人总能找到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李麟戟心中渐渐浮现出一个最直接且实际的办法——那便是亲自前往县学一趟,实地探察一番再做定夺。毕竟,对于县学的运作模式和入学门槛,他目前所知甚少,只有亲自去走走看看,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情况。

和阳泉县令也算有过一面之缘,多少能攀上点交情。届时,若能得县令几句指点,或许能为求学之路带来一线生机也说不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