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县试后36(2 / 2)

“良才兄,莫要太过自责。文章有灵,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次考试所能全然衡量。你我皆知,学问之路,本就崎岖多舛,一时的挫折不过是沿途风景的一处低谷罢了。

李麟戟转过身,目光温和地望着满脸愁容的孙良才,拍了拍他的背,以一种鼓励的口吻说道。

“再者说了,结果还未出,你怎么知道自己不中呢?”

听完李麟戟的话,孙良才稍稍好了一点。

“哎,说起来,这忧虑烦恼也是无益,不如我们去那城东的‘一品香’酒楼,来它几壶好酒,几碟小菜,权当是给脑子松松绑,如何?说不定,借着酒劲,我那些溜走的词句就自己跑回来了!”

李麟戟听后,不禁失笑,摇了摇头,道:“良才兄,你这般豁达,倒让我刮目相看了。既如此,我便陪你走一趟,权当是为你的‘失而复得’庆贺一番。”

前一秒还难过的如丧考妣,下一秒就能想到吃吃喝喝,李麟戟不得不佩服,孙良才情绪转换速度,费半天劲,白安慰他了。

城东的“一品香”酒楼,历来是阳泉县城文人墨客聚集之地,酒香与墨香交织,别有一番韵味。李麟戟与孙良才步入其中,便觉一股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伴随着店内熙熙攘攘的谈笑声,倒也别有一番风情。

此时,楼内已坐了许多学子打扮的客人,三五成群,高谈阔论,谈论的话题多是县试的考试情况。

谈到得意之处,笑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看着莫名有些熟悉的场景,李麟戟想到了前世高考结束后学生狂欢情景。

眼前的这些学子,虽然穿着打扮和时代背景都与前世所见不同,但那份热情和活力却是如出一辙。

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年轻人的心都是相通的,考后互相对答案可能是流传已久的传统手艺。

两人找了张靠窗的桌子坐下,点了几壶好酒和几碟精致的小菜。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孙良才的脸色也渐渐红润起来,话匣子也随之打开。

“麟戟兄,你可知我为何如此热衷于科举?”孙良才突然放下酒杯,正色道。

李麟戟微微一愣,随即说道:“难道不是为了光耀门楣,实现胸中抱负?”

孙良才摇了摇头,长叹一声:“固然有此意,但更多的,是为了我那父亲。”

李麟戟闻言,心中一动,知道这其中必有隐情。静静地等待着孙良才的下文。

孙良才继续道:“我父亲,是个商人,一生勤劳节俭,积累了不少家业。

但总被人说是‘铜臭满身’每每提及此事总是夜不能寐....。”

通过孙良才的描述,李麟戟差不多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无外乎,商人的父亲觉得自己地位低,将自己的阶层突破之梦寄托于独子,渴望通过科举让家族跃出“商”之局限。

李麟戟也理解,在古代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即便家财万贯,商人却常常被社会的偏见所困。士、农、工、商,序列之末的尴尬位置,使得他们即便腰缠万贯,也无法轻易赢得世人的真正敬意与社会地位的实质提升。

李麟戟轻轻拍了拍孙良才的肩膀,表示理解和同情:“良才兄,世态炎凉,杯酒释怀,来,干了这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