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2)

一群畅音阁供奉端坐在乾清宫殿角处,一丝不苟地弹奏着宫廷雅乐。

随着音乐或欢快或激昂的节奏,供奉们脸上的表情也随之发生着收拢或绽放的变化,身体姿态也时不时前仰后合,就好像整个人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一会儿仰泳,一会儿蛙泳,一会儿自由泳。

光看供奉们的表情就已经是一件十分好玩儿的事情了。

这边厢的精彩音乐表演,吸引了很多与宴耆老们大快朵颐之余的目光注视,人们大都沉浸在雅乐、美酒、美食、美景共同营造出的这场人间盛事之中。

康熙皇帝很满意地听着不断飘来的乐声,刚才被沙俄使者勾起的不快,逐渐被眼前的喜庆场面取代。

他对自己亲政以来的文治武功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眼下大家津津有味听着的这中和韶乐也是他文治方面的得意之作。

历代有为的帝王都很重视礼乐教化的重大作用,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

李世民在没有登基为帝之前,民间就有人创作了《秦王破阵乐》,而且流传甚广。

康熙皇帝熟稔这段历史,而且还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秦王破阵乐》极有可能是李世民手下的谋士,为了在民间为李世民树立威信而特意创作,以便争取民心,获得更大支持。

李世民和他的团队更为直接的目的是,借这段军乐,彰显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军功,以便加深在唐高祖李渊心目中的分量。

李世民当然更希望,通过乐舞的广泛传播,在与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夺嫡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看来这部乐舞给了李世民很大的帮助。他登基之后,亲绘《破阵乐舞图》。紧接着,又让博学多能的太常博士吕才,按图教授一百二十八位乐工。

经过严格训练后的舞者,顶盔掼甲、手持刀枪剑戟,组成了雄壮威武的舞队。

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的队形展开后像簸箕一样伸出两翼,精彩再现了当年杀声震天的战争场面。

康熙把飘飞到唐代的思绪重新拉回到眼前的乾清宫,问陪侍在左右的工部尚书李先复,“李爱卿,你可还记得现在正弹奏的这中和韶乐的由来?”

“启禀圣上,老臣岂能忘记呀,我记得这还是臣担任太常寺卿的时候,您让老臣组织修订的。”李先复听到康熙问话,赶紧忙不迭地跪地行礼,并恭敬回奏道。

“嗯,所以朕才问你,事过多年了,你觉得这中和韶乐如何呀?”康熙继续发问道。

李先复对中和韶乐这件文治大事也很得意,毕竟是自己具体牵头实施的,夸康熙就是夸自己,所以无比自豪地说道,“这些乐曲倾注了您颇多的心血,经过您反复打磨修改,才有今天的金声玉振、余音绕梁,这都是圣上对天下后世的莫大馈赠,实在让老臣感佩不已。”

马屁拍的不着痕迹,顺便又往自己脸上贴了金,李先复说完后兴奋地看着康熙的反应。

“那你说,今天这盛况是不是少了点啥?”康熙这一问,让李先复有点转不过弯来。

他有点蒙圈了,不知道皇帝想干啥。

看着李先复一脸懵懂地看着自己,康熙皇帝也不以为意,扭头提高嗓门对身边这一大帮的臣子说,“大家觉得今天还缺点啥啊?”

康熙和蔼可亲的笑容鼓励着在场的众人,大家觉得表达一下观点应该不会有啥风险,就开始踊跃发言了。

“臣以为,今天这难得一见的盛事,应该有诗为记。圣人有云‘文章千古事’,请圣上赐下御诗,也好让天下百姓通过文字共赏盛况。”说这话的陈邦彦,字世南,官居礼部左侍郎,康熙四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入值南书房,现在是侍读学士。

作为礼部的官员,陈邦彦这么说,正是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所以人们都觉得他这个奏议中规中矩,了无新意。但是,对于正处在不上不下尴尬境地的李先复来说,陈邦彦的及时出现,不啻为一根顺势脱身的救命稻草。

李先复非常感激地向陈邦彦跪着的方向望了望,心中想着怎么在事后感激一下这位及时出手帮助自己脱困的同年好友。

“世南,你所请深孚朕心,朕刚才偶得一首七律,不妨吟给众位爱卿听听”。

闻听康熙此言,大家齐刷刷放下手中的碗筷,跪在地上洗耳恭听。

康熙见状,佯做发怒道,“众卿家平身免礼,今天不是提前说好了嘛,大家不必拘礼。”

皇帝的话是这么说,大家脑子里却是清醒的很,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失了这君臣的礼数。

康熙略微沉思了一下,大声吟诵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