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刘玄德问计前路66(1 / 2)

回到房间的常青,拿出笔墨和布帛,思索着该写一封怎样的书信,才能让诸葛瑾愿意来乐安这个是非之地辅佐刘备。

若是打感情牌的话,诸葛瑾一定不会拒绝,但那样就相当于是强行把他从家人、亲族的身边拉走,这种事只能诸葛瑾主动选择,而不能是常青提出。

这么想着,常青提笔写下了第一行字:

“五月三日,青白:日日匆匆,别来竟已月余,弟自投身于平原相玄德公属下,行往营旅,趋来田陌,深感百姓之困苦,肉食者之鄙陋。”

以前常青跟着诸葛玄、跟着杨志往来大河上下,虽然也看到过不少,但都是远远地看上一眼,从来没有像最近这段时间一样,深入乡里,近距离和那些最底层的百姓接触。

虽然不至于变得像刘备那样,但多少也触动了一些常青心底的善良之情,当然,一户七口人,三个男壮丁明明都被拉去服了徭役,剩下的二老二妇还要承担七个人的口算,还是一年十多次的口算,看着只有一身短打蔽体还要下地耕种的老人,任谁也会泛起同情之心吧。

“弟在乐安,见有百姓因贫苦无以为生,而投身于邪教者,不计其数,宁以子孙幼童为贡,唯求一年丰收,有足粮缴赋而已!

见官吏犹如见虎狼,弟方知苛政猛于虎非虚言也。”

常青写着写着,想起了两人跟着诸葛玄学习经文时的事,对于苛政猛于虎这一段,二人当时都认为是夸大其词,毕竟只要人活着,就有改变的可能,就还有希望,以身饲虎,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现在看来,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哪里有什么希望,连邪教都能成为他们的希望,那喂老虎又何尝不是一种希望呢?

“刘使君自黄巾之乱从军以来,典任地方,所见百倍于青,所叹息痛恨者,亦百倍于青,故前月驻足于利县,欲整肃本郡,还百姓以清明之治。”

常青想起了自己刚从琅琊回来时的情形,孔融那里太史慈和田豫配合,击退了围攻都昌的黄巾军,带兵回到乐安,甚至于孔融本人都亲自来到了军营里,力邀刘备前往北海郡暂驻,但刘备感慨于乐安本地民生的艰难,毅然回绝了孔融的邀请,率军回身,来到了利县。

常青记得当时刘备说道:“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百姓困顿至此,吾何忍弃去!”之后便拜别了孔融和太史慈。

想起这些,常青提笔写道:

“使君曾言,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青深以为然,然以民为本者,必以民为重,思及孟子所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亦同理乎?使君之志,青自当时而知矣。”

虽然知道了刘备的志向,但之后的经历,似乎冥冥中有一股阻力存在,表面上做什么都很顺利,但在最后时刻总有些出乎预料的事出现,譬如匪徒突然就去袭击利县官寺,譬如攻下临济之后,乐安郡丞却以头抢柱,什么都没说就死在了大堂上。

“然,为民之路何其艰难,使君欲清除郡内邪教淫祀,却屡受阻挠,贼人先与湖匪勾结,谋袭官寺,后有乐安郡丞,屈身事贼,死不悔改,如今使君身陷两难之境,既恐贼徒再勾结湖匪,侵占利县,又疑邪教妖人,囤积兵械甲胄于临济,临济为乐安郡治,亦不敢轻弃,前后两难,似无法可解。”

写到这里,常青不由叹了口气,小小的一个乐安就如此艰难,将来真要辅佐刘备横跨青、徐,既要北上对抗袁绍,又要西向对抗曹操,真不是如今手下这些人能应付过来的。

“请兄知悉,使君如今麾下缺少贤才辅佐,欲施展大志与一郡之地而不得,弟忆起昔日沂水之畔,大人问志向于我等,瑾兄曾言,欲平定乱世,还天下以太平,虽四载已过,言犹在耳,兄何不以乐安之地一试身手,既可为本郡百姓伸张正义,亦可遂兄之志向之一二,岂非两全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