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琅琊隐士诸葛玄(2 / 2)

事实上,诸葛瑾的担忧有些多余了,因为诸葛玄如今不仅身在阳都,还一时半会走不开了。

原因嘛,一是诸葛玄如今三十多岁,竟然还没有娶妻,如今黄巾之乱平息,家中的长辈实在忍无可忍,勒令诸葛玄今年必须成亲,不然就把他绑到琅琊哪个合适的世家小姐床上去;第二,则是诸葛玄年轻时结识的好友、四世三公,天下仲姓袁氏的不那么被看好的嫡子,袁术袁公路,派了使者来找他。

诸葛玄年少时喜欢结交游侠,刚好年少时的袁术又是个有任侠之气的人,一来二去之下,两个人就结识了,如今袁绍、何进密谋诛宦,自然少不了他袁公路一份,袁绍人脉广播,名声隆盛,一句话出去就是太守、刺史也要为他奔波,地方上无数名士请缨,他袁公路没这个资本,交情好的人就那么几个,诸葛玄正是其中之一。

所以,袁术就花了大价钱,请了上次诛宦的烈士陈球的儿子陈瑀当使者,来请诸葛玄出山,希望他能辅佐自己。

如今的袁术官居河南尹,也算是有征辟之权,只不过诸葛玄对诛宦这件事兴趣缺缺,他最大的理想还是希望像留侯张良一般,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等事业有成,再入深山修道,这样过一辈子,才是诸葛玄的追求。

只不过陈瑀既是诛宦烈士之后,又是袁术的使者,不好直接赶走,诸葛玄只好每日带着他在阳都游山玩水,顾左右而言他。

好在,常青他们来了。

一进入阳都地界,常青就感觉这里好像换了个天地一般,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庄园和良田错落有致,远处的沂山郁郁葱葱,既不险峻,也不伟岸,只是像母亲的怀抱一般,温柔地呵护着阳都城。

而沂水,则在阳都城前静静地流过,平静无波,但清丽地能映衬出天空的蔚蓝,女人们沿着沂水捣衣,时不时哼唱几句沂山脚下的小调,一阵阵快活的声音传来,常青感觉自己都听醉了。

怕不是到桃源乡了。

进了阳都城,除了官寺,最显眼的就是诸葛家的大宅。

两个老仆在门口坐着晒太阳,见到牛车上的诸葛瑾,顿时欢喜起来,一边言称少君,一边往宅子里招呼。

诸葛瑾向这两位老仆说明来意后,其中一位嘿嘿一笑,便领着诸葛瑾和常青来到了一处偏院。

院子里,诸葛玄正在和陈瑀对酒品经,看到诸葛瑾来了,诸葛玄立马放下竹简,跑过来把诸葛瑾抱起,转了三五圈后才放下来。

“瑾儿,怎么突然就从梁甫回来了?兄长还好吧?嫂子的事我知道了,你要节哀,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然嫂子在天之灵也会不安的。”诸葛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拉着诸葛瑾的手就东拉西扯,问完一个又问一个,彻底把陈瑀晾在一边不管了。

“咳咳,既然君度兄还有家事,那我也就不多打扰了,告辞了。”陈瑀在这里逗留了这么久,也早就看出来诸葛玄不愿意接受袁术的征辟,如今正好有了由头复命,陈瑀也不愿意继续耽误时间,索性就直接告辞了。

送走陈瑀之后,诸葛玄把诸葛瑾和常青带到自己房中,静静看起了诸葛珪写给他的书信。

“兄长啊,兄长。”诸葛玄叹息一声,收起了书信,转头望向常青:“阿青,有一事,我想问一问你,你是否认识司马德操司马徽先生?”

“!”常青先是一惊,而后大喜,赶忙道:“大人……额,先生!先生认识司马老师?可知司马老师现在何处?是否安好?”

按三国演义来,司马徽现在肯定是安好的,只不过有时候思念之情不是说知道就能止住的,更何况兵荒马乱,谁知道这个时空下的历史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诸葛玄安稳住常青,笑着说道:“你放心,司马公好着呢,黄巾贼刚起事时他就带着族人躲到了乡下,上月我听人说,他准备去襄阳拜访老友,顺便住一段时间,总之,司马公毋需担心。”

常青点点头,兴奋地说:“多谢先生!多谢先生!”

“既然已经确认,有一事我得问问你。”诸葛玄拍了拍常青的脑袋,说道:“如今四海渐平,你在平原还有家族,在襄阳还有老师,我且问你,你欲何去何从呢?”

能选的话肯定是跟在诸葛瑾诸葛亮身边呀,常青心里这么想着,嘴上却不能这么说,毕竟不是那么符合东汉这帮人的价值观的。

“先生,青,青想送父亲归故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