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马到平原见英雄35(1 / 2)

常青和杨志骑马行走在刚刚下过春雨的泥泞道路上,马蹄践踏着逆水,混合着刚刚长出来的青草,散发出一种特有的乡土气息。

常青狠狠地吸了一口气,大为舒畅:“老师,这才应该是人生啊。”

杨志在马上眉头紧锁,对常青这种放松的状态很看不惯:“百万黄巾自青州起兵,跨过泰山,天下为之震动,你还有闲心享受春光?”

“老师放心,这些黄巾要抢也是往兖州那边抢,那里去年刚刚打了场大仗,死了一个太守,乱了好几个郡,徐州这边一直风平浪静,又有陶恭祖重兵把守彭城,黄巾军傻了才会来打徐州。”常青依旧一脸轻松,没办法,提前知道以后历史的发展方向就是这么自信。

杨志无奈摇头:“那冀州这里怎么说,袁绍可是和公孙瓒在平原国打了快一年了,你不担心你的族人?”

常青还真不是很担心,原因也很简单,虽然去年公孙瓒在大败入侵渤海的黄巾军之后就和袁绍全面开战了,但平原这里可是刘备在坐镇啊,就算不信上辈子看的那些小说和光碟,单单就伯祖常纯最近写给自己的信中,对这个新任平原相也是赞不绝口。

更神奇的是,不仅豪强拥护他,平民闾左也觉得这个刘玄德是个好官,平原本地的士族也认可,刘备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就好像平原国内的阶级矛盾就消失了一样,简直不可思议!

所以,趁着常纯靠着刘备的关系从徐州进了一批粮食的机会,常青和杨志也跟着运粮的队伍,绕道乐安,又来到了平原。

相比于上次来平原,这次虽然明面上没有那么残破了,但能明显感受到,人口少了许多。

路旁有大片的田地已经被荒草覆盖了一遍又一遍,许多残破的房屋已经长满了青苔,不太牢靠的那些,甚至于已经坍塌,有些废弃的小亭、小聚,已经丝毫看不到烟火气息,仿佛从来就没有人在这住过一样。

一路上鲜有同行的人,甚至于连盗匪都没多少,可见这几年的战乱所造成的影响。

好在春雨之后,在田里忙碌的人也多了起来,到底是还有希望,还有活下去的可能。

“好雨知时节!”看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常青忍不住将蹦到嘴边的诗句喊了出来。

杨志为之侧目:“阿青还会写诗?后面呢?”

常青一撇嘴,心想,这可不是我写的,不过隔着五百年呢,抄过来也不怕。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杨志颇为意外:“不错呀,就四句吗?”

常青忍不住白了一眼:“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额……平原国!”

“晓看红湿处,花重平原国?”杨志嘀咕道:“前面写的不错呀,怎么落到平原国之后感觉一下子就没了呢?”

常青听见了杨志的嘀咕,撅着个嘴心想:感觉能不没嘛,原诗的锦官城在意境上和韵律上比自己这个平原国不知道高出多少,可自己这不是这辈子都没去过成都嘛,这不是刚好在平原国内遇到一场春雨嘛,将就着听吧。

“阿青,虽然平原国三字听着别扭,但还是好诗,有前几句在,这就是好诗!”杨志以为是常青水平不行,刻意安慰着。

实际上也确实是常青水平不行。

不过常青没搭话,因为他的思绪已经飘到了别的地方。

平原相刘备,锦官城成都……如果就在此时,自己选择投奔刘备,十几二十年之后,是不是就会跟着他风风光光地入主成都呢?到时不是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吟唱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了?

到时有自己这个穿越者在,肯定可以挽救荆襄败局,真正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的设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不过,自己要是在琅琊保全了诸葛一族的话,是不是刘备这辈子都没机会见识到隆中对了?最后只能黯然向难,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直到被曹操的追兵追上,消灭,成为大魏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不大不小的一个波澜。

一个是跟随天下英雄,完成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一个是随波逐流,和自己的亲朋安度乱世,常青在马上不断掂量着两边孰轻孰重,陷入一片茫然……

“老师,你知道刘备刘玄德吗?”临近常氏庄园,常青开口问道。

杨志略一沉思:“平原相嘛,多少知道些大名,据说黄巾时就起兵,跟随在故北中郎将(卢植)左右,这些年一直辗转各处,对了,据说此人投奔公孙瓒也是因为故北中郎将这层关系。”

常青点点头:“听我伯祖说,此人年少时也是卢子干的学生,与公孙瓒关系颇佳。”

“那就不奇怪了,公孙瓒这人起于辽西,威名远震乌桓、鲜卑各部,如今趁着乱世南下求取天下,刘备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个正经升迁,看到自己师兄势大,前去投奔,也算人之常情。”

“老师是这么想的吗?”常青一挑眉:“我却以为,刘备投奔公孙瓒,不是为了一份仕途。”

“那是为了什么?”

常青本想说是为了能一展宏图,但又觉得这么说出来太过突兀,于是淡然说道:“且观之吧,咱们在平原要办的事不小,总能见到他的。”

常青原本以为自己要见刘备需要特意去官寺中拜见,却没想到,刘备正在常氏的庄园之中。

刚一进大堂,常青的目光就被刘备身后的两个昂藏大汉吸引,只不过这二人中没一个是面若重枣,长髯飘飘的,难不成外貌方面三国演义也是杜撰的?

至于为什么常青能一眼认出刘备,自然是刘备腰间的二千石印绶了,平原国内的二千石只此一人,常青肯定认不错。

“伯祖,青儿见礼了!”虽说刘备是地方长官,但在大汉朝,孝字大过天,常青还是得先跟常纯行礼。

几年不见,常纯依然是那副雄伟的样子,只不过脸上皱纹更多,头发也渐少了,毕竟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在这个时代,实属不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