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现在不可能了(2 / 2)

或许那些微尘,并没有消失在虚无之中!而是散入了自己的脑海,对自己的五感甚至身体进行了强化?

至少,经过了这两次的“满月许愿”,他能够实实在在得感受到自身的感官、身体、精神方面的改善。

机械地咀嚼着老母亲不知何时塞到碗里的剥好的鸡蛋,范一贤的念头逐渐明朗、通达。

这样来看。。。自己的金手指老爷爷其实也不是那么的。。。冷酷无情无理取闹啊。。。

但还是无法原谅!

自己好好的仙缘,说没就没了!

这金手指。。。它正经吗?!

曹氏见儿子吃饱喝足,并未如往常一样着手收拾碗筷,而是站起身说道:“吃饱了吗?昨天不是与你说过了吗?今日上午要带你去拜访村塾的那位老先生,吃饱了就不要耽误时间了,咱们这就出门。”

什么拜访村塾老先生?范一贤愣了愣,但还是在慈母威严的目光下站起了身子。。。

曹氏从厨房的墙壁上取下一捆腊肉,又提起灶台上不知何时备好的满满一筐鸡蛋,将腊肉塞进儿子手里,迈步出门。

束脩?我不是已经村塾结业了吗?范一贤心中疑惑,但却不敢多问,只得提着腊肉,小步快跑着跟在母亲身后。

如果母亲是昨日晚饭时跟自己说过的这件事,那自己完全没有印象倒是可以解释了:那会儿满脑子都是老爷爷,哪儿还有心思认真听话,自然是母亲说什么就满口答应什么。

沿着村中的小路,转过两道弯,不一会儿时间,范一贤跟着母亲来到了村塾老先生的院门外。

此时,院外已经有了两个静静等候的身影,正是自己的熟人:老李伯伯和李家老三,二人手中也都提着东西。

李老三见到范一贤,兴奋得冲他挥了挥手,只是在父亲警告的眼神之下,不敢大声张扬。

跟随自家母亲走上前,与老李伯伯打过招呼,便也站在院门外静静候着。

范一贤虽不敢问李老三,但已隐约明白此行的来意了。

又过了一会儿,邻村的一位同学,也跟着自己的长辈提着礼物赶了过来,向着母亲曹氏和老李伯伯点了点头,一同站在了门外。

忽然听得院内多了些嘈杂的人声,由远及近,范一贤仔细听辨,应该是有一行人从正堂屋里走出,一同向着院门的方向走来,边走边聊。

果然很快,院门打开,正是村塾的启蒙老先生。

见到院外等候的几人,老先生毫不意外,冲三位家长点头笑了笑,这才侧身将门口让出来。

范一贤看到自己的两位同窗,跟随各自的长辈,迈步出门,与几位邻居打了招呼,就此离去。

而范一贤几人,则跟着自家长辈,被老先生引入院中。

进入不大的正堂,几位长辈分宾主落座,三个少年向老先生行礼之后也坐在了末位方凳上。

老先生的主座面前,还额外摆放了一张方桌,其上有一支毛笔,研好的墨汁,和一张铺开的白纸,上面已经从右至左记录了几排小字。

三位学生家长与老先生闲聊起来,首先感谢了老先生对自家孩子的尽心培养教育,又聊了一会儿刚刚过去的农忙秋收,这才进入了今日的正题:县学报名。

说起来其实很容易理解,孩子们读完村塾后,也就才相当于小学毕了业。

有条件的家庭,还是希望能够将孩子送去初中——也就是县里的县学,继续深造,这才有了向上考取功名的机会。

再过一个多月便是县学的开学,不怕麻烦的家长,也可以自行带着孩子赶去县城报名。只是一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二是没有经验,两眼一抹黑。

于是此时的很多农村家长,便会请村塾里的教书先生帮自家孩子报名。

而这种事情,对于同处教育系统的村塾先生来说,自然是轻车熟路,没有任何困难。

只需要将学生的基本学籍信息登记在册,收好家长带来的学费,抽空去一趟县学便可。

而县学的学费,自然不可能是每家带来的鱼肉鸡蛋等物品,而是近二两的银钱,是需要现场点清缴纳的。

家长与学生来时所带的农产礼物,便是此时不成文的规矩,一来是作为拜托先生代为登记报名的辛苦费,二来也是感谢老先生这几年对自家孩子的教导,也就是谢师礼。

所以今天范一贤、李老三等跟着自家父母来这一趟,只是充当一下暖场的配角,让先生和家长们面对面时有话可聊,不至于生硬得直接交钱送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