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咱们一起去(2 / 2)

我告诉他们我的决定,也将这110亩地的地契与房契都当着后娘的面交给了我父亲我没说送给他们,只是说请他们帮忙保管。

我依旧从后娘的眼神里看出来贪婪,不过这地和房子的确权明明白白,不走官府流程他们无法直接侵占。

也就这一天难得融洽。

第二天早上我们夫妇抱着孩子,乘坐一辆马车,带上行李奔向辽东。

这条路如今如果走高速开车才10个小时,但在古代我们走走停停走了三个多月,我们走了最保守的路,从天津穿河西走廊来到辽东,先赴新成立的辽阳府报道,因为海城县署还没有正式赴海城办公,先侨治辽阳。

辽阳城确实不大,尤其刚刚经历过战乱,目前百业萧条。我们一家暂时被安置在陈旧的辽阳府署内,这里原是元辽阳行省行在。

我见到了我的同事们:县丞赵光,典史安兴国,主簿李奉春,李奉春是辽阳本地人,赵光、安兴国是北平举人出身。

我见了他们几个,将他们几个拢在一块儿开个会,互相介绍认识之后,我说:

“老天爷有缘分,让咱们碰在一起,做一番事业,虽然这件事不容易,有可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只要肯做,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总有成的一天。”

其实我能感觉出他们的悲哀情绪来,安兴国此刻说:

“他们说,好日子在后头,结果我来就绝望了。”

“我也是。”赵光也说。

“你们若想走,也带我一个。”李奉春说。

“你们若想走,我可以替你们向辽阳知府请求,我尊重你们的选择,大不了我一个人赴海城罢了,少几个悲观抱怨的人,也许我更能成一番事业。”我说。

“你试试吧,若能真正成事儿的话。”他们说。

我笑了笑。

“这个地方你们研究过没有?这里沼泽地,并不是风沙滚滚的荒漠,况且,这里有大片肥沃黑土,如果我们把水排干,好好耕种,不出十年,这里将是一片米粮川。”

“你确定?”

“我确定。”

我当然很确定,当时的海城县,应该算上今天的AS市,YK市和PJ市,人口几百万。

八月初一,我们正式至海城办公。先借住在一个老乡的旧房子里,现在我是县令了,就有了调动人财物的权力,我就在临时所驻的东四方台村,调动周围几个村子的村民,按照我设计的图纸,从周边采买木料,打了不少土坯,建成了大院式样的海城县署的和居住用房,这回几乎都是如今看到的满族民居式样的“口袋房万字炕”。

“先这么住着,等有条件,烧上一批青砖,咱们盖个更漂亮的。”我说。

我们几个头一回在温暖的火炕上睡了个好觉。

第二天,我带着县署我们三个官吏和几个乡亲,用将近一个月时间排查了县境内的人口,大致的地亩,进行登记造册,全县人口约8975人。我也观察了本地的土地情况,地势平坦,沼泽众多,但只要做好挖沟排水,可以变米粮川。

这里北达辽阳,南通盖州复州西可至广宁,如果交通做好也是便利。

于是我已经有了两大计划,一是挖沟整地,二是兴建交通。

“关键是人呢?钱呢?基本的税收都没有,咱们怎么做呢?”赵光说。

“有多少就先做多少,能做哪步就先走哪步。”我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