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神谕(1 / 2)

就在年迈的皇帝哀叹往昔帝国的辉煌时,彼时浪迹四方,正巧客居在临冬山脉东部山麓下莱博—奥文小镇的“流浪教宗”若望三世,已经从密探口中得知了尼希亚城陷落的消息。

比起老皇帝的意外和惊恐,年轻了十多岁的教宗则显得异常淡定。他早就清楚,战争之主的信徒绝不会安分守己地遵守同希斯廷帝国的条约,他们杀戮成性,热衷破坏,喜好挑起战争,也惟有对外战争,才能稍微缓和他们内部教派林立的尖锐矛盾。

如今看来,五海平原一带定然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否则战争神教不该如此轻率地同希斯廷决裂。

“天赐良机。”若望三世心想,他目下所组建的护教军团尚不足以支撑他入主拉特丹林宫(教宗府邸)。他虽已靠布施深得人心,但民众们对正统的迷信,或者说畏惧,显然更胜对他所行善举的感谢和崇拜,若想更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并最终胜利,他必须赢得更高的威望。

与其同室操戈,不如抵御外侮,高尚是比暴力和阴谋更好用的武器。若望三世下定决心的速度远胜那个年老后整日花天酒地的阿历克塞。

他须得号召西境七国的诸侯,甚至是王公们发起远征,并趁势从阿历克塞处争取到东境正教的帮助,那样,他在同腓特烈二世的斗争中势必稳操胜券。

于是,他唤来贴身侍从,神情温和地说:“我们是时候启程归乡了,就在明日清晨。你去通知所有人。”

侍从走后,他走到随时可拆卸、组装的便携书架前,从最上层的一排书中取出一本样式平平无奇的书,只不过书封的材质弥散着些许古色古香的气息,仿佛早已归于尘土的那些旧时光在其间流淌而过。

这并非无名之书,实际上,它正是如今的正统教廷流落在外的《圣约·戒律书》,这无疑是教廷正统的象征,其上所载的内容涉及到对“先知十诫”的最终释义,持有者可谓是掌握教廷律法的最终解释权。

可惜的是,若望的老师格里高利六世在将所有内容教授给他之前便因黑丧病而逝世,以致于他如今苦苦钻研了十多年也只得一知半解。不然,他也不会到现在仍旧辗转各地了。

将一大堆书都收拾妥当后,若望三世在衣橱镜子前打理好自己的白色金丝边法袍,随后出门沿着街道向小镇广场走去。小镇居民们已等待很久了。

他们神情虔诚而恭敬地听着教宗冕下宣讲教义,在之后,他们从教士手中各领一碗斋饭,餐毕后高声颂扬光辉之主的恩德。

当天夜里,希斯廷的信使将信交付若望之手,而教宗在观看完毕后,也立即修书一封返还信使,托他交给阿历克塞。

翌日清晨,教宗领着一众随他流亡多年的忠诚的教士与洗礼骑士,骑驴穿过大道,朝临冬山脉以西的卢旺平原进发,整座小镇的镇民都以此起彼伏的欢呼和喜极的哭泣为他们送行。此行的目的地是他们教宗的故土,西境七国之一的法莱克王国。

※※※

两天一夜后,“流浪教宗”顺利翻越了临冬山脉,淌过西部山麓如网密布的河流,抵达了他始终魂牵梦绕的故国,并来到加瑟亲王,亦即菲利普王太子的封地。菲利普殿下当即以最高规格的礼仪隆重接待了若望三世一行人,此举其中深意不言自明。

年逾五旬的教宗在与王太子的短暂会面中,彼此推心置腹,交谈甚欢。

酒过三巡,年轻气盛、并信奉着骑士道的王太子殿下被教宗所述的惨烈景象触动,当即大义凛然地立下誓言:“孤定要将那些战争之主的爪牙一一打落地狱,受那永世烈火焚身之苦!我以法莱克未来的君王,菲利普三世之名起誓!”

若望三世既对此感到满意,又有些忧心忡忡——君无戏言——王太子终究是太过年轻,也太过鲁莽了,绝难以担当重任,领导远征。

出于对祖国的眷恋和对其将来的期许,教宗委婉地没有承认菲利普立下的誓言——只要他们两人三缄其口,那此事就只有天知地知——并苦口婆心地劝诫他凡事都得三思而后行,以免事后追悔莫及。

王太子也为自己的轻率感到羞愧,对年长的教宗的劝告也是悉心记忆,绝不轻忽。

二人最终议定,王太子即日上朝面见父王查理曼三世,请求他号召诸侯组建远征军,而教宗则返回圣柯雷芒大教堂,那座他曾供职五年之久,并扶助他逐渐崛起的故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