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历史回顾——“贺兰城保卫战”(1 / 2)

南方宪皇帝四年,北方奉诚可汗二十年。夏,绥阳城和天泉城陷落,死伤万人,城内无一活物,撤退至贺兰城……

当年夏,奉诚可汗率领着大军准备度过“贺绥天道”对中线战场进行进攻时,发现一年的雨季就要带来了,同时草原上的士兵更喜欢北方的凉爽天气,对于南方的气候不甚适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摆在面前,东部草原地区和北部地区如何处理。

在奉诚可汗率大军征战西部战场时,东线地区在南方兵部尚书齐道彦的指挥下已攻克,在经历哈林城外一战后,齐道彦率领剩余部队转回中线。但实际上,兵部尚书齐道彦在战争之初已向中部战线行军总管送去密函,要求将秘密准备行军物资、5000士兵集中于边境之外的塞万城,一旦在哈林城以东伏击成功,则迅速南下前往塞万城进行补给。

这一次兵部尚书齐道彦完全改变了攻击策略和行军路线,在接近中线塞万城时,趁着夜色迅速完成物资补给与人员补充后,立即悄无声息的折返北部与王挺之、廖仕龙合兵于哈林城以北地区。(这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等待时机的成熟,从而给予其致命的一击……)

在之前的哈林城外之战以后,由于需要救援拓跋怀干的后军,奉诚可汗临时将埋伏于北山的军队调往驰援,这一驰援使得北山地区防御薄弱,王挺之立即在其救援之后对北山进行了占领。

在东线,据探子来报:原王之驻地附近,南方宪皇帝派遣工部侍郎公孙公佐和左将军关知行对周围进行清扫,同时准备在王之驻地旁边筑城以永久守卫。

奉诚可汗清楚,一旦筑城,战争就会更加困难,因为他已经见识过南方城池防御的威力,他更希望的是在调动对方与自己开展大军团作战,如此便可以完全发挥草原骑兵的优势。

回到哈林城后,奉诚可汗召集部落会议,商议下阶段战争方向及策略。

左贤王建议到:我们现已攻占西部地区,可以从中部战场和西部战场对其采取夹击之势,但中部的东翼已暴露在南方面前,一旦我们进攻不利,则有可能我们被包围。“贺绥天道”至少需要等待三个月才可以行军。在这期间我们可以趁南方军队筑城未稳对其进行进攻,从而确保我中部东翼安全。

右贤王道:在审理战俘的过程中,有俘虏来自南方,提到这样一个消息“在距离绥阳城和天泉城以东是贺兰城,这一城在平常是属于中西部唯一的近距离交通要道,但其实还存在一处在距离“贺绥天道”向南一千二百里处有一“秋明平原”,从高平原沿着山麓向北出发,可以绕过贺兰城,然后折向东部地区,如果此计可成,那么不必然会导致南方陷入全国勤王的局面。届时,贺兰城也就可以不攻自破。

奉诚可汗道:一千二百里?如若深入敌方腹地,且无粮草供应,那可能会导致前往的军队全军覆没。

左贤王道:大汗,现阶段我们可不求于大胜,但决不能出现大败,否则,将可能全线崩溃。

奉诚可汗道:绝对不能全线崩溃。

右贤王道:那如此就得迅速集结兵力前往东部阻止南方军筑城。

奉诚可汗道:就命拓跋怀干率军东征,其余军力在中线边境和“贺绥天道”之外伺机出动。

南方宪皇帝四年,北方奉诚可汗二十年。秋,贺兰城保卫战打响了……

中线边军在殊死抵抗着北方军队的全力进攻,贺兰城外的堡垒城顽强着抵抗着北方的快马弯刀,但东线战场行军总管李显忠知道,这已是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就连目前失去的西部城市和关口也会收复……

信念有时候比实际发生的事情还要重要……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候可以拯救我们于苦难,从而看到光明与希望……

有的时候,人的想法很奇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总是在等待中踟蹰不前,总是在等待中唏嘘不已,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的困境中,最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贺兰城外开始显现出“绥阳城和天泉城”以往的景象,所幸的是这一次周围的堡垒城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对方的进攻,使得贺兰城中还可以派出有生力量对城外围军发动反攻。

城外奉诚可汗率领着黑压压一片的士兵,就像潮水一般迅速涌来,伴随着声嘶力竭的呐喊声,石块犹如暴雨般呼啸着从天而降,箭矢凌空乱飞,毫不畏惧的士兵们满脸血污,眼神里透着决一死战的冲天豪气,手里不停地挥舞着带血的兵刃,大片的兵卒倒毙于横流的血泊之中,身后又有人举刀而上,厮杀声和金戈交鸣声响彻天地,满目都是尸山血海,令人毛骨俱竦。

一望无际的战场犹如人间地狱,空气中充斥着令人作呕的血腥气,弥漫的硝烟在空中飘散,熊熊火光映照得天际一片血红,满身血污的士兵在做着最后的拼死搏斗,一边举刀猛砍,一边从喉咙里滚出野兽般疯狂的嘶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