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聪明人”(1 / 2)

“看来你说的这个小子确实有些本事,否则也不会让你这个太子如此重视。”看到自己儿子认真的样子,朱元璋也意识到事情可能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一些。

尽管如此,但他此时仍然没有停下来批阅奏章的动作。

朱标走到朱元璋的案头对面,没有选择坐下,而是站在那里,向自己的父皇讲述了他今天在诏狱里的所见所闻。

一开始,当听到胡轲这个小子竟然能看穿大明分封藩王所构成的三道防线时,朱元璋只是嗤笑了一声。

他此时的反应与朱标当时在诏狱里的反应基本一致,那就是胡惟庸对这个侄子确实用心培养了。

否则,作为一个出身乡村的穷小子,他怎么可能对大明的山川形胜和各个藩王的治所了解得如此清楚。

但想到这一点,朱元璋也只是对胡惟庸的恨意加深了几分。在他看来,自己这些年的信任最终变成了对胡惟庸的放任,以至于他能在自己的家乡秘密培养一支反抗朝廷的力量。

更让朱元璋恼火的是,这支力量中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朝廷的了解竟然也如此深入。

但朱元璋的怒气还没来得及发泄,紧接着当他听到朱标讲到这个名叫胡轲的家伙,竟然看破了自己现在花费大量精力制定的藩王政策中那些被迫妥协的地方时,朱元璋惊讶地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竟然产生了一股杀意。

多年来,他虽然也杀过不少人,但像这样仅仅因为一个人的言论就对他产生杀意,尤其是对一个小孩子,这让朱元璋更加惊讶。

这时,朱元璋已经慢慢意识到,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在去了一趟诏狱之后,回来还要如此郑重地向自己讲述那里发生的事情。

单从现在听到的消息来看,胡惟庸的这个侄子确实有一些非凡之处。

想到这里,他强行压制住自己内心的杀意,现在他对这个小子后面还能说出什么大胆的话,也多了一份期待。

“一个连四书五经都没念完的小子,竟敢对我们父子和众多朝臣共同制定的藩王政策指手画脚,这小子的狂傲与他那位谋逆的伯父不相上下。”

当听到胡轲评价自己现在制定的藩王政策,一定会在百年之内给大明带来一场不可挽回的灾难时,朱元璋先是表现得十分不屑。但随着话题的深入,他逐渐察觉到胡轲并非完全在胡说八道。胡轲所给出的依据,听起来竟然有些道理。

然而,朱元璋很快便在脑海中摒弃了之前那个有些疯狂的想法。在他掌握更多信息的眼中,胡轲所说的只是他视角所能看到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将整个事情放大,从朱元璋的角度出发,那么胡轲所说的关于藩王政策中可能出现的弊端根本不足为虑,甚至有些内容还会出现反转,原本不利的方面反而会变成这个政策的优点。

“初听他这些话时,儿臣只觉得狂悖异常。但继续听下去,儿臣发现,胡惟庸的这个侄子虽然言词上多有不敬,但从他谈论问题的角度出发,却发现这个家伙心里还是装着朝廷的,他所考虑的点都是从朝廷的利益出发。”朱标认真说道。

在听完自己儿子的这番话后,原本就快失去耐心的朱元璋,这时也强行让自己慢了下来,并且自从朱标进到乾清宫来他一直没停下批阅奏章的毛笔,这时也终于落在了笔架上。

“继续讲,朕倒想看看胡惟庸这个家伙费尽心血培养出来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朱元璋的语气陡然冷了下来,这许久未见的场景,让站在一旁的朱标也感到了一丝不适。

作为从开局一个碗,进而创立一个强盛王朝的传奇人物,朱元璋这一路上走来见识过无数的能人异士。

这其中不乏有和刚才朱标所描述的那个姓胡家伙相似的聪明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