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禁忌话题52(2 / 2)

“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顾及君父的感受。在陛下面前,自然没有多少人敢如此放肆地说话。”徐达此时淡淡地为其他人辩解了一句。

“既然已经说到这里,那我们就再讨论一下那个姓胡的小子说的开海禁的事。”

虽然这只是君臣之间非常仓促的对话,但在与徐达交底后,朱元璋此时已经接受了胡轲的想法。

接下来要做的不再是这样粗略的讨论。一旦皇帝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就需要手下的三省六部的各位堂官一起完善其中的细节。

大的方针已经在朱元璋心中确定,但具体如何实施,终究还是要交给手下的人去做。

因此,在心中有了底之后,朱元璋不再继续与徐达讨论此事,而是转向了下一个话题。

“海禁一事,牵扯重大。臣现在统领北方军务,工作的重心一直在北平周围,对东南沿海的事情虽然有所耳闻,但了解得并不多。”

徐达再次给出了一个显然不能让朱元璋满意的回答,但这一次他并不是之前那种敷衍或寻找退路,而是真的对此事了解不足。

在信息了解不足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大将军,徐达凭借职业经验,自然不愿意轻易在自己不懂的事情上指手画脚。

“朕知道你说这件事有些为难,但还是那句话,朕今天叫你来不是想听朝堂里的中书省右丞相有什么看法,而是想听听你这位老兄弟的心里话。

你有什么想法尽管放开说,朕保证不会为难你。”

朱元璋能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为如今的洪武大帝,“体恤下属心中所想”是他成功路上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既然如此,那臣就大胆说了。”

“有话但说无妨。”朱元璋侧过身来,原本被他挡住的大半月光,此刻终于洒下一些落在了徐达身上。

“这个策略听起来非常美好,但如果真的要实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且不说藩王就藩后,如何在缺乏地方大族配合的情况下,在卫所之外开展其他业务。

单从臣多年的征战经验来看,在内河修筑码头、建造战船就已经是一项耗资巨大、耗时漫长的庞大工程。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大战一场后,损失的战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不是元庭指挥不当,千里迢迢又给我们送了一批过来,之后我们与张士诚决战时,在水军方面还真不是盐帮出身的张士诚水军的对手。”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徐达的功绩不仅体现在他屡战屡胜、重创敌军,更在于他参与了朱元璋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大明王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徐达的地位堪比秦始皇时期的王翦父子。从最初的义军,到后来与陈友谅、张士诚的大战,再到中原大地上驱逐鞑虏,将大明的统治扩展到长城之外,徐达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王翦、王贲父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业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灭掉了赵、楚、魏、燕四国。除了被咸阳守军灭掉的韩国和被蒙恬兵不血刃拿下的齐国,灭六国的不世之功,大部分都出自他们父子之手。

徐达参与过大明绝大多数的事务,因此在谈论这件事情时,他也能给出自己非常合理的判断。朱元璋从徐达的话语中总结出了这么一层意思:“如此依你看来,姓胡这小子说的第二点,并不适合于我大明现下的情况?”

徐达回答道:“陛下所言甚是。整个中原大地在前元的统治之下荒废已久,我大明虽然如今如日方升,但纠正前朝弊病、让百姓重新恢复生产,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个叫胡轲的,只考虑到长朝廷开展海上贸易可能会带来极为丰厚的回报,但却并没有想过,以朝廷现在的财力并没有能力支撑起如此浩大的工程。修建码头、营造海船这种事情,尚可以用人力强行堆出来,如果真的要去实行此事,朝廷把在其他方面的有些开支暂停下来,也是能够撑得起修建船只这种事情。可是海船的事可以想办法办到,但培养适合于海上航行的水手,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更为甚者,培养人才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要远比先前说的工程还要来的浩大。并且这也绝不是通过人力就能强行加速的。更何况现如今关于海外贸易一事,朝廷并没有掌握住其中的关键,无论是航海技术还是贸易路线,现如今都被东南沿海那些世家大族所把持垄断。虽然从前宋一些商人所著的书籍当中尚可见一些端倪,可是那毕竟也已经是百年之前的事情。且不说这化外的各国会不会因为动荡而变更起对大明的态度,咱就是船只下了海之后该往何处去走?这茫茫海洋上又有哪里才会有可供贸易的地方,这都不是凭着信口一说就能够解决个事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