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尬不尬啊45(1 / 2)

甄大山,北河省石庄人。

他写的短篇小说《取经》,在1979年的时候获得了首届全国短篇小说奖,一举成名。

陈家林知道这人主要是因为后世的一篇新媒体的文章,说是甄大山曾和老大一起工作过,他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老大还亲自撰文追忆。

因为这个文章,陈家林特地去了解甄大山的一些经历。

据说这人脑瓜子好使,在阿巴阿巴后重开的那一届文讲所里,是公认的最聪明的人。

其中有一则逸事,给陈家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一次,文讲所里某位女同学到甄大山寝室串门,突然指着肩膀被蚊子叮的红疙瘩对甄大山撒娇:“大山你看,燕京的蚊子多厉害!”

甄大山装傻充楞的看了一眼,一本正经的说:“那说明你还有点人味!”

而且,甄大山风趣幽默,擅长模仿,尤其是模范大佬们的讲话口气、风格,甚至还能即兴现编“最高指示”,常常惹得同学们大笑不已。

因此,他的人缘很好,属于到哪儿都很受欢迎的那种人。

陈家林真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在江城见到这位老哥。

他依稀记得,这个时候的甄大山,应该还在家乡北河某个县的文化馆当创作员。

从客厅这两人的谈话来看,甄大山和这位张老师似乎有着一段师生的情谊,具体是个什么样的情形,就不得而知了。

两人聊的大都是一些文学方面的事情,比如最近读了什么书,国内有什么好作品,出现了什么新作者之类。

甄大山因为在文讲所学习过,认识了不少近年来声名崛起的作家,因此一一给张老师进行了介绍。

陈家林在旁边听着,不时可以听到些后世查不到的轶事,倒也津津有味。

张老师聊着聊着,看了一眼旁边的陈家林,也不知道是不想冷落了小客人,还是因为看到陈家林手里的那本书起了兴趣,所以问了一句:“从前听家桦说,她有两个弟弟,你是家桦的三弟吧?怎么样,这书能看得懂吗?”

陈家林连忙点点头:“这本《庄子补正》是刘文典先生的著作,我勉强能看懂一点。”

“你知道刘文典先生?”

张老师好奇。

陈家林嘿嘿一笑:“这是魏晋风流一般的人物,他常自夸是除了庄子之外,最懂庄子的人。”

“看来你还真知道。”

张老师有点诧异,点头说:“刘文典先生的性子的确是疏狂了些,可学问是很好的,尤其是对庄子的研究。”

说完,他示意陈家林继续看书,便又回过头,和甄大山继续聊起来。

两人聊着聊着,不一会儿居然聊到了《少年派》。

“这篇小说乍看有点‘怪’,可仔细琢磨却非常新颖,写得很有意思……

那种叙事手法怎么说呢,要不是把整个故事看完,我都想不到会是这样构思的……

我这一次去笔会,听人说那个作者还是个未成年的半大孩子,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听见甄大山突然cue到自己,陈家林挺意外的,心里也有点小虚荣,没想到自己居然“名震寰宇”,这阵阵回响还能传到自己耳朵里。

不过他默默的听着,也没吭声。

这种时候,他总不能自己站出去,迎着人家的夸奖主动说“我就是你们正在说起的那个很吊的人”……啧,这也太尬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