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意外获奖73(1 / 2)

没过两天,王澜的报道就在《燕京日报》刊登了。

在报道中,他把最近出现的“丢鞋子”的现象介绍了一下,又把采访年轻人的过程原原本本的写出来,在报道的最后附上了这么一句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劝人向善,《另一只鞋子》无疑就是这样的小说。它能把纯洁和善良传递到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紧随其后的,还有好几家报刊上,也出现了相关的报道,让“丢鞋子”这件事情很快传开。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文学对他们有点遥远,可是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却是他茶余饭后会谈论的。

就譬如“丢鞋子”的事,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甚至没有听说过。

等看到了这篇报纸上的报道,顿时所有人知道了这么一个事情。

大家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算是一个奇闻。

敢情现在的那些年轻人,都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人呢。

自从那位爱写日记的冰哥哥去世以后,种花家号召全民学习他做好&事不留&名。

经过那么多年的发酵,助人为乐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丢鞋子”在这年头的人们看来,的确是一种助人为乐的更新颖的方式,还带着点文艺的味儿,所以传播得特别快。

这么一篇报道的出炉,倒是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起来。

“丢鞋子”渐渐地已经不仅限于丢鞋子本身了,还有丢东西、丢钱的……

甚至有时候,连五六岁的小姑娘开始丢起了奶糖。

当然,有些事情,过犹不及。

眼看着“丢鞋子”越演越烈,《光&明日报》很快发表了一篇相关的社&评文章。

文章针对“丢鞋子”的事情,给予了肯定。

认为这是种花家人民善良和淳朴的表现,是对学习冰哥精神的一种表达。

这样的行为,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成了具体行动、体现在生活中,应该发扬下去,代代传承。

“不因善小而不为,积小善成大善,则善莫大焉。丢鞋子这样的行为虽小,但对整个种花家、整個种花族,却是真正的大善,至善。”

不过,社&评文章同样指出,助人为乐不应该受到局限,可以找到更多更合适的途径。

其实就是想控制好“丢鞋子”的这股风气,不引起别的社会问题。

不管怎么说,因为《光&明日报》的这篇社&评文章,文章里甚至还点了《另一只鞋子》和陈家林的名,表达了对作品和作者的赞赏,顿时让“陈家林”和“另一只鞋子”出了大名。

尤其《另一只鞋子》,大火特火。

各地都要求《小说月报》加印的电话,全都打到了他们的发行部,使得《小说月报》销量再次大增,说是洛阳纸贵都不为过。

……

《燕京文学》编辑部。

陈世聪作为负责陈家林的编辑,当然也注意到了“丢鞋子”的事情。

他早就看过《另一只鞋子》,知道这篇小说有多好,并不会为小说受欢迎而感到奇怪。

只是“丢鞋子”这事儿实在有些超过他的预想之外,让他完全意想不到。

正看着稿,突然就看见周燕如风风火火的走了进来。

老太太戴着眼镜,一头短发,那一脸严肃的样子,实在让人有点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