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参见编辑78(1 / 2)

八九十年代,《燕京文学》经历过几次搬迁。

1989年的时候搬到了月坛西街5号,那一年第4期题签的地址就在那里。

直到1991年8月,才终于搬到了后世的那儿地址——前门西大街97号,一直沿用到陈家林穿越前。

这时候,《燕京文学》的驻地还在西长安街六部口。

刊物的牌子不大,但方方正正挂在门口墙上。

院内一排砖木平房,过道很窄,挨挨挤挤。

但是这里,对于无数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一座殿堂。

陈家林跟在少妇编辑的后面,像个新嫁入门的小媳妇一样,扭扭捏捏的进了门,然后东张西望,到处打量。

一边走,少妇编辑一边为陈家林介绍有关于编辑部的事情。

“自从老李调到《人民文学》以后,我们现在的主编是老杨,杨墨,《青春之歌》知道吗?不过老杨并不负责编辑部的具体工作,现在负责工作的是我们的苏主任,我们组的组长是老周……”

陈家林很认真的聆听,心里暗暗捋着人事脉络。

老李是李青泉,《燕京文学》复刊后的主编,他是真正懂文创的编辑,一直把《燕京文学》带得很好。

可是没几年,就调去了《人民文学》。

传闻他曾经在《人民文学》被“打&倒”,所以听说自己要调回去,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从1把手变成了2把手,可他却还是很高兴的说出“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话儿。

杨墨不用说,那是大佬,青春之歌谁不知道啊。

苏主任应该是苏新群,官&面大佬。

后世许多编辑都说,他负责的几年,《燕京文学》的创作理念大倒带,刊物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因为这位大佬一直强调的是如何把小说,改得更像“红脑袋文剑”,却完全不懂文创。

至于老周,则是周燕如。

那是资质非常老的编辑,后世被某网红作家阿华提了又提,人尽皆知的好编辑。

走进小说组的办公室,里面的编辑全部齐刷刷的看了过来。

他们都已经收到消息,陈家林今天会抵步,所以一个个都在等着。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说哪位作家的风头最盛,那无疑就是陈家林了。

才十二岁,就连续写出了《少年派》、《驭风少年》、《等车》和《另一只鞋子》,简直是天才一样的文坛新星。

尤其《另一只鞋子》,引出了“丢鞋子”这一系列的事情,连《光&明日报》都不得不点名发话,实是罕见。

要知道《燕京文学》已经复刊好几年,从没有一个作家能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陈家林可谓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编辑们对陈家林不好奇,哪还真不可能。

别说小说组了,就连隔壁的散文组和诗歌组的编辑,都在昨天朝他们打过招呼,只要陈家林一到,就告知一声,他们也想过来见见真人。

尽管章德凝领着人才进门,连介绍都还没有,可是看见陈家林那张年轻得带着点稚气的脸,编辑们已经知道是他。

“家林,你终于到了!”

陈世聪首先站了起来,他见过陈家林,又是负责陈家林的编辑,直接笑着迎可过来:“辛苦了,家林,嗯,小章,辛苦了!”

说完,他毫不犹豫的帮陈家林接过行礼包,放到自己办公桌后的空位上。

然后,他才笑着帮陈家林介绍编辑部里的其他人:孙训韬、李原实、姚鑫、沈眉贵、赵金久,方顺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