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极擅书法的木兰酒徒(2 / 2)

这时,叶醇听见敲门声,想着应该是沈清川来了。他打开房门,只见沈清川站在门口,笑容满面。沈清川道了声叶兄早啊,然后说着“你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书院正好休了假,就陪你四处逛逛,熟悉一下这木兰城,再给你介绍几个朋友。”

沈清川熟门熟路地带着叶醇来到燕塘坊中的一家早点摊,吃过早点后,沈清川带着叶醇往西穿过人群聚集的汉溪文苑、中平街,又往南去了售卖珠宝玉石的瑶台坊和珠玑坊。

午后,沈清川带着叶醇去了夏园,虽然名为夏园,但此时的春日风景也是木兰城一绝。

出了夏园,沈清川又带着叶醇往东,走在太和街上,沈清川指着不远处的宫殿:“上唐的皇宫玉宸宫就在那里,可惜我们是进不去的。不过我这次春榜拿了第一,不久就会得到国主召见,等我进了宫,看看是什么模样,再讲给叶兄听。”

叶醇闻言,笑着点头答应:“那就劳烦沈兄了。”

又过了两日,沈清川携着叶醇,漫步于东轩书院的后院。他们穿过一片翠绿的竹林,竹叶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来到一处清幽的亭台前,只见袁子廷、张文炎和赵元均三人正围坐在一张石桌旁,品茶聊天。见到沈清川和叶醇的到来,他们起身相迎。

“沈兄,这位就是前几日与我们饮酒的那位叶兄了吧?”袁子廷是个身材魁梧的汉子,他迎上前来,拍了拍叶醇的肩膀,问向沈清川。

“正是。”沈清川笑着点头,将叶醇引荐给三人。

张文炎则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他微笑着说:“叶兄,幸会幸会。前几日忙着争那两道策论题了,没有顾得上你,改日我们找机会再好好共饮。”

赵元均仔细打量了叶醇一番,不禁感慨道:“叶兄,那日我们在酒肆相遇,你的酒量真是让人惊讶。平日里,平日里有沈兄一个在酒量上天赋异禀的人已经很吓人了,谁知随便在酒肆遇见的叶兄是更胜一筹啊。”

张文炎也插话道,“叶兄,我看干脆就叫你木兰城的酒徒好了,你的酒量,我们实在是比不过。”他的话引得众人大笑,于是也就这么称呼起叶醇来。

虽然上唐国与下唐国已经分隔多年,但两国的文化风气却一脉相承,深深烙印着崇文传统。因此,在木兰城中的东轩书院,文会便成了学子们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场合。

就在这时,一名书院弟子匆匆走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神情,高声通报:“诸位,东轩书院的小文会即将开始,请各位移步至书院的大堂。”

小文会是学生们之间自己举行的活动,小至三五人,多至十二三人,都可举行,只是因为这次的文会由沈清川发起,便办得正式了些。

而正经的东轩文会,是院长发起,木兰城的文人和书院学生、名望大臣甚至偶尔国主都会出现的,若有人在那上面得到大家认可,那可就是鱼跃龙门了。

文会的大堂内,早已布置得十分雅致。四周摆放着各种竞相开放的名贵花草,堂中是一张宽大的书桌,上面铺着洁白的宣纸和精致的砚台。

小文会没有那么多正式的规矩,但是基本的写诗还是必不可少的,参与文会的人要轮流作诗并写下来。叶醇站在人群中,有些尴尬,他曾经也写过一些诗,但都是些打油诗之类的,登不了大雅之堂。

他说自己不会写,但是书院的学生们都不相信在这书院中与沈清川关系好的人不会写诗,叶醇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作了一首直白粗糙的春日风景诗。

诗成之后,众人传阅各自的诗作。当看到叶醇的诗时,许多人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他们没想到,这位与沈清川关系亲密的叶醇,在诗词方面竟然如此“朴实”,众人这才相信叶醇说的是实话。

当张文炎看到叶醇的诗时,他拿起叶醇的诗作,仔细品读了一番,然后笑着大声调侃道:“叶兄的字果真是我上唐国一绝,而这诗嘛……哈哈,我看也可以称得上是我木兰城一绝啊!”

在场众人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叶醇也笑出了声,说:“好你个张文炎,好赖话都让你说尽了,不愧是东轩书院最有名的清谈大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