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2 / 2)

乡试考场固然不像科考,但检查工作却是一样,甚至会更加严格。

乡试因为在八月中旬天气尚热,入场之前搜查时不会如这般饱受寒风之苦。

可不代表没有其它困难,乡试同样由地方官府置办,其考试之地则是在各省贡院。

倘若没有分配到火号、臭号,或是碰到考棚漏雨那还好些,毕竟炎日夏日脱光正适合。

可如果分配到这些地方,那可以说其中滋味就一言难尽了,承受能力差的,基本上就可以等下一科再考。

可一想到自己现在退无可退,王朝辅只能收敛好心情等待开题。

若是因为分心了,导致这场考试没通过,那少说就得徒耗数年光景。

然而他和张鹤龄友好的假象,显然撑不了这么长时间,只要假象被王永亨看穿了,王朝辅绝无安生日子可过。

未过多久,只见一位身穿常服,头戴圆头短翅乌纱帽的教官,手里拿着一张纸,然后大声宣读:“弘治丁卯科山西科考第一场,四书义三道,第一道《予未得孔子徒也》。”

伴随着教官宣读完毕,太原府的书吏则手擎如执事牌一般的牌子。

上书本次科考的第一道四书义题,围着整个考场转悠,避免听力不好的没有听清楚题目。

可这种没头没脑的一段话,想要做好答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必须要结合上下文,解其意才能知道如何破题。

这一节在《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二章》,全文是“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从字义来解释,就是“孟子说:‘君子的遗泽只能传五代人,小人的遗泽也只能传承五代人。我没有得到过孔子的教学,而是在众位君子贤人哪里学的。”

然而在国家抡才大典上,显然是不能用这个解释。

盖因朝廷明文规定,科举所用的解释是不用私人。

如这般个人自己认为的解释,未必就符合官方的意识形态。

而且要是人人都用自己的意思来做答案参照,那岂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比如有的人好汉注,有的人好唐疏,有的人好宋解,如此一来岂不任凭考官好恶,来进行罢黜点中?

正基于这些原因,永乐皇帝废汉唐以来的注疏不用,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以《四书五经大全》的注释为大明科举唯一标准解释。

所以想要知道最正确的题干之意,那就得从《四书五经大全》中寻找。

《孟子集注大全》中说:“‘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四书五经大全》多半是朱熹的注解,小部分是其门生,或是朱熹根据二程一脉的看法所辑录成为的注解。

道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认为圣贤说话是有深意,但是冰冷简洁的文字是没有办法全部展现。

即所谓的“微言大义”,但凡圣贤所言,其绝非浮于表面。

而是隐藏着莫大的含义,需要个人用心去体会,而不是浮于文字表面上解释。

因而“予未得孔子之徒也”,在朱熹看来,这句话是“孔子去世距离孟子老不足百年。

所以孟子说:‘我虽然没有得到孔子亲自传授,但圣人遗风尚存,我在别人那学得孔子的学问,私自用来完善自己的修养。’这是孟子推崇孔子所以自谦的话。”

对这一节解释完毕之后,朱熹又对这一章进行了总结:“此又承上三章,历叙舜、禹至周孔,而以示终之。

其辞虽谦,然其所以自任之重,亦有不得而辞者也。”

既然题意以明,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四书义的第一要素——破题。

文章嘛,讲究的就是要开头让人眼前一亮,就如同小说的网文的黄金开头一样,要第一时间吸引读者。

不然一个如同嚼蜡的开头,即便后面写的妙笔生花,其大概率也会被人忽视。

明代四书义的破题就是如此,强调的就是破题精彩,第一时间让考官有读下去的冲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