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训练周期57(1 / 2)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如白驹过隙,悄悄溜走。

很快便来到了10月中旬,也就是市运会比赛的前三天。

这十多天在太阳底下肆意的训练,让少年人原本还有些白皙的脸庞更加黢黑,看着就很健硕的身躯,其内里却是蕴含着更加恐怖的爆发力。

明天,就是袁国强要带队前往市中心参加市运会赛事的日子。

这段时间在这位传奇教练的带领下,以及林北和李覃在一旁的出谋划策,两个训练队的赛前训练明显变得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饶是袁国强这种文化成绩不太好的职业运动员,也忍不住感叹一句:知识还真就是力量啊!

在这赛前的半个月时间,林北和李覃又一块提出一个在国外不算新颖,但是在国内足够领跑其他训练队的概念:周期训练。

这个周期训练其实是生理学家Matveyev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的理论,已经被国外的运动员所采用了快要半个世纪之久,当然,国内许多教练碍于受限的条件,再加上在舒适圈待久了,不愿意走出国门去交流学习,所以这些概念对大部分教练员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通过阶段性的负荷变化来推动运动员的生理适应,在比赛阶段达到最高的运动表现。

因为当训练刺激过大或休息时间过短时,运动表现水平会下降;只有合理的刺激强度和恰当的休息才能提高运动表现水平。

因此周期训练计划制定的关键是对刺激和休息合理分配,让运动员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提升。

周期训练计划的周期取决于比赛时间,可将这段训练时间,划分为几个大周期,划分方法有很多种,但无论是怎么划分,都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1.适应期:在正式训练前适应。

2.提升期:比赛前要提高运动员的生理适应和运动表现。

3.比赛期:比赛那段时间要维持运动表现。

4.过渡期:比赛后要消除疲劳和恢复。

现阶段的袁国强和李覃两个训练队的队员,大概都处于积蓄力量的提升期与释放力量的比赛期两者之间,因为教练的精力有限,人手有限,肯定不能像职业运动员的教练团队一样,为了精准把握运动员出状态的时机,为每个运动员量身定做训练计划、控制饮食、把控营养摄入。

袁国强和李覃能做的,只是尽量将训练计划细化到每一个小项中,然后依靠队员自觉去完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的人状态出来的晚,甚至会在第二个比赛日才到达最佳;而有的队员呢,则是提前1-2天就开始消耗自身的竞技状态。

林北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的训练计划,是在某一天训练结束后自己精心定制的,为的就是确保最佳状态出现在第一个比赛日的上午,也就是大概在100米预赛的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想进步的郭涛和曾驰两人在征求林北与各自教练员的意见后,都选择了单独跟着林北的计划训练。

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郭涛和曾驰两人在一个星期前的一次极限测试中,已经双双刷新手计时的个人最好成绩了。

郭涛在11秒都卡小半年了,如今在科学训练的加持下,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就顺利打开了;

曾驰以前是下过11秒的,只不过当时可能吃了风速和状态的有利条件,在跑出了手计时的10秒98后,便再难接近过这个成绩,而他在这次的极限测试中,却跑出了10秒89的好成绩,足足将个人PB提升了将近0.1秒!

当然,这里面也有郭涛和曾驰曾经的刻苦训练积攒的力量在其中的结果,这一点林北也是明确的告诉了两人,所有的刻苦训练,都是有意义的。

之前是因为训练方式不对,导致不能将实力发挥出来,现如今在科学训练法的引导下,一下就掌握了要领,便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且两人的成绩突破还离不开【闭气跑】技术的功劳,这个技术让郭涛本就厉害的前程,一下就拥有了与职业运动员相当的水准;而曾驰也在这项技术的加持下,为前程起跑加速阶段的速度提供了一定保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