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玉米杆焚烧的若干个设想37(1 / 2)

马桥村的腊冬向来温煦柔和,太阳初升,暖融融的太阳光就融化了田野里一棵棵整整齐齐、绿油油的油菜叶上的霜凝,照满整个田野,村庄,河堤还有山林下干枯默立的玉米秸秆。

马桥村村民们处理玉米秸秆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就是将所有秸秆伐倒了堆成几堆,然后一把火点着当火木灰用。每年到村民们焚烧秸秆的时候,村里都要用“村村通”广播三令五申,一定要“火烧人在,人走烬灭”,虽然上面有禁烧秸秆的通告,但村里山林坡地有大片面积的玉米种植,相对来说暂时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办法,村干部们也不好直接干预,只是经常地会到各个院落的玉米种植地进行巡逻,耳提面命地跟村民们交代好森林防火的注意事项。

马桥村的稻草同样也是通过焚烧的方式处理,所以每年全村花费在秸秆和稻草焚烧的时间精力投入都非常巨大。

原先都是有村干部组成的专班巡逻组,在马桥村建立巡逻队之后,这个巡查任务自然就交给了巡逻队。巡逻队开始由驻村帮扶队筹划组建,单纯的只是为了夜间巡逻,后面为了充分发挥巡逻队的功能,又改成了日巡队和夜巡队,巡逻队员由村民组成,村干部任组长。

在一次村民会上,刘金宁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专门讨论了玉米秸秆处理的问题。有人提议说在村里建立统一的玉米秸秆存放点,将每个村组玉米地里的秸秆统一清运到集中存放点,然后进行统一焚烧。但很多村民反对,说这样处理费时费力费成本,来来回回地还得再将火烧灰运回地里去,划不来。

刘金宁听了这个建议觉得很好,认为是最好不过的方案。虽然处理起来相对麻烦,但是却是最大生态效益的体现。他环视了一圈周围村民的反应,觉得大家应该只是暂时还没理解透这件事情的初衷原委,但上面吹下来的风已经多多少少的向着环保的方向收口,所以他坚定的拿下主意,说,就按照这个方式来处理玉米秸秆。

有些村民还是不支持,说,这个来回的运输人力成本大,统一焚烧还不是会产生一些环保问题。

刘金宁忽然想到龙口里水坝边的那座焚字塔,那是很早之前村里的读书人为了表达对文字的尊重,专门建立的八九米高的焚书的塔式建筑。

他说,那以前村里的读书人为什么要建设焚书塔,这是一种团结的意识,对文字的尊重,那我们现在搞这个玉米秸秆焚烧点,就是对自然地尊重,也需要我们有环保的共识,有团结统一的思想。装运的事情只要每家每户出一点人力,村里会想办法统一装运。

刘金宁说到村里会统一安排秸秆清运的事情,村民们发言又开始踊跃起来。有人说,统一存放点和焚烧点位置选到哪里,要不要分开选址?还有焚烧处理的问题,有人觉得露天焚烧和就地焚烧没什么两样,也不是很支持统一存放焚烧的做法,但如果选择粉碎堆肥,同样的过程复杂、成本过高。

刘金宁说,玉米秸秆存放和焚烧的地方会统一选址,存放和焚烧的地方都会加建简单的设施设备,这样方便管理,更加生态环保,减少大气污染。

“那今年呢,眼看就是到焚烧秸秆的时间了,选址和建设还来得急吗?”

“今年搞不赢就按照原来的方式处理好了。”在突然的秸秆处理方式改变的情况下,刘金宁也没有万全之策,只能按照原有的方式应急处理。

村民们都点头说行。这时驻村帮扶的队员梁倩也在现场,她从一些学习资料中了解到,在北方很多地方都利用秸秆稻草进行艺术创作,制作艺术画和艺术家具,所以她便提议村里可以结合旅游,利用原来的村落古建筑,将艺术画和艺术家具融合到村落建筑当中。

听到这个建议,刘金宁心里先是惊喜,但仔细一思量,心里又犯起了愁苦,这个想法是行,但村里没人会做这等细致活,说纺纺纱线、做做印染布,村里还能找出几个这样的老人,但这北方的泊来之术,确实没几个人懂行。

刘金宁很诚恳地跟梁倩坦白,村里没有人懂这项技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