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乒乓球赛20(1 / 1)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了第二学期了,不知不觉已经到五月份了。今天下午,李向西在五六年级学生之间组织了一场乒乓球比赛。

在开学初,李向西自以为跟冯尚善老师和民办老师相处得还算融洽,便利用和老师们在一起的机会,鼓起勇气提议:“要不,咱们在校园里砌一个乒乓球台吧!”他心里打的小九九是,这样自己就可以经常锻炼身体了,当然,这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他当时没敢奢望这件事可以办成,以前在东山小学时,他连一对乒乓球拍这样的事情,都搞不定,郝长书和冯建利都不愿做这种没有效益的事情。没想到冯尚善老师根本没有犹豫,一口就答应了。向西原来担心阻力在管财务的民办老师白青胜那里呢,出乎意料,青胜也兴致颇高,当即放话道:“能呢,好着呢!”大家说做就做,也没有另外找工人,一帮老师亲自动手,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修起来了。白青胜以前当过兵,为人精明,做事精干,砌砖粉刷也很在行,也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地方找了两袋水泥,一堆沙子。在干活时,他自然做了大工师傅,向西和李大伟老师做了小工,率领着一帮五六年级的一些男生,垫土、垫石块、搬砖、和水泥。冯尚善老师在旁指挥,两位女老师搞后勤,耿永尚老师照看着学生,时不时一瘸一拐地走过来,给老师们加油。耿老师看到冯老师忙个不停,便感叹道:“冯老师,年龄这么大了,还喜欢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认真啊,是好人啊!”冯老师也爱听这话,笑道:“唉,咱这种人,不喜欢混日子,不爱倚老卖老,不管到哪里都是兢兢业业,能做一点,就做一点!这都是好事嘛!也花不了几个钱,也不费事!”

耿老师在旁边便讲起了一位老公办老师李云霄的典故。郝家沟对面的李家山小学,也有一位五十岁出头的老公办教师叫李云霄,是神仙墕乡教育界有名的泼皮。李老师以奢赌闻名,他喜欢玩一种非常复杂的纸牌游戏,叫梦胡。这种游戏在农村会玩的人屈指可数,据说比麻将更为复杂,变化多端,输赢更大。李云霄为人精明,玩牌技术精湛,据他自己说,他平时的烟钱、酒钱和面钱,就靠梦胡呢。在节假日,他连家都不回,有时甚至把赌局设在学校自己的宿舍里,自己还抽一点水,日子过得相当滋润。神仙墕乡教育组的工农专干王文武来郝家沟小学转,说起李云霄老师来连连摇头:“上次我和乡政府其他干部到李家山下乡,正好经过学校,自己就是教育系统这一块的,就进去坐了一下。李云霄客气的不得了,硬拽住胳膊不让人走,非得留我吃饭不可,显得我不吃饭就好像瞧不起他似的。没办法,我只得坐下来等着吃饭,没想到他毛手毛脚、劈里啪啦、叮叮当当乱搞一气,又咳嗽、又吐痰、又擤鼻涕,一边用手拉风厢烧火,一边煮面,手上还粘着柴禾沫,也不去洗一下,甚至也不用毛巾擦一下,打鸡蛋时用还手指头在蛋壳里抿来抿去,甚至还用嘴去添一下手指头,恶心的人都没法吃,本来那天我是要在村委会吃羊肉饹捞的,一顿好饭啊,被他糟践了!”老师们听耿老师转述得有趣,都哄堂大笑了,冯尚善老师也笑道:“那是云霄故意日弄恶心他呢,文武那人没什么权力,又好面子,喜欢摆谱,云霄这样的老油条好不容易抓住一次捉弄他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耿老师接着还讲了李云霄老师另一件事,有一次乡上通知县上要来查学,让学校提前准备好接待工作。他率领几位民办教师,早早地买好羊肉和鸡蛋,置办好烟酒,静等查学的到来。那次查学规模挺大的,教育专干陪着县上领导,浩浩荡荡五六人来到李家山检查教学工作。李家山小学规模不大,只有一间教师办公室。老师们热情殷切地把几位气势轩宇的领导迎接进来,上了炕,老师们开始在地下收拾做饭。没想到李云霄暗地里早已叫学生把他自己办公室的烟囱堵上了,浓烈灰黑的炭烟从灶火里一下子全部端冒出来,把办公室弥漫笼罩得严严实实,熏得那几位查学老师无处可逃,最后连饭都没吃,就带着一身的烟火味,灰溜溜地狼狈而逃。李云霄后来自己说出来:“我好长时间没吃羊肉了,那么鲜嫩美味的羊肉,怎么能让外人随随便便吃掉呢,那些羊肉,我都吃了一个多星期呢!”冯老师在旁笑道:“云霄那家伙,我知道呢,鬼精着呢,一般的人哪能出了他的彀呢!”

等到最后竣工时,老师们才发现,他们没有经验,也没有去查资料看一下乒乓球台的标准尺寸,把乒乓球台垒大了。不过,有聊胜于无,不标准,也没有影响大家打乒乓球的热情,很快,乒乓球成为郝家沟小学师生都热衷的一项运动。一旦没课的时候,老师们就会在那里玩个不亦乐乎,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学生们很快就开始学会和迷恋打乒乓球了,有的甚至在星期天和节假日都来学校玩呢。

今天搞这个比赛,是向西出的点子,也是他一手操办的,也花费了他不少时间,不过他乐意这样做。他想尽可能地给学生制造一些快乐,他虽然没有本事改变学生的命运,但最起码可以给他们留下一点难忘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他相信获奖的学生,一定不会忘记这次比赛的,这应该是他们一辈子唯一参加过的一次乒乓球比赛。李向西挑了五六年级的几位打得比较好的男同学,还利用数列知识设计了一张表格,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碰面,每一个学生都打同样的场数,从而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参与活动。今天天公作美,天空还有阴云,时不时还飘洒几点雨,也没有风,正是打乒乓球的好时间。出乎意料,学生打得还挺好的,有些球还蛮精彩的,看上去捞不回来了,但居然捞回来了。学生的相持能力也不错,一个球你来我往的要打十多个来回才能结束。看着同学们打球,在旁边计分、当裁判的向西,感到很开心,这个乒乓球台,这场比赛,都是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搞起来的。看起来,自己还是可以做一点事情,影响一些人的。向西也忘不了小时候自己对乒乓球的迷恋,因为没有乒乓球台和乒乓球拍,这个能力和爱好并没有发展起来,现在他可以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条件了。学生比赛完之后,冯老师和老师们打了一会儿乒乓球。冯老师打得也不好,不过他的发球还有特色,常常发的又偏又高,让人不好接招,他便得意洋洋。他每打一个球,都会咦一声,为自己助兴。但是,他毕竟快六十岁了,没有几位年轻老师打得刁滑,每次都败到他们的手下。他每输一个球时,总是又喊又笑,又蹦又跳,还拍着手大叫,神态与一个小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放学后,吃了晚饭,向西又开始学习。在上学期,李向西已经把高中三册英语都自学完了。他在黄原时曾买过与高中英语配套的辅导手册,里面有课后习题的答案和讲解,他知道自己做题的准确率很高,这也说明自己学得还不错。不过,学完高中英语之后,向西一下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动力,他的理想就是去考个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是不是还要学习英语,他想都没想。李向西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再没有趁热打铁一直把英语学下去,是多么地愚蠢,自己惧怕和人交往导致消息闭塞是多么地愚蠢。因为不学英语了,他有了大把的时间读书。他在那半年读过的书有但丁的《神曲》、司各特的《红酋罗伯》、哈谢克的《好兵帅克》、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还有叶永烈的一些历史通俗读物,如《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等。向西还订过一些杂志,如《读者文摘》《中文自修》《地理知识》《北方棋艺》《阅读与写作》和《半月谈》等等,除了《北方棋艺》外,其他的他每一本都从头至尾、一字不拉地看完了。李向西后来才知道,他读的那些小说、杂志和文章,相当多的都是一些半真半假的知识、鸡零狗碎的信息和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对于他个人的成长,没有起过什么积极作用,他做的都是一些无用功,纯粹是在浪费精力和时间。走弯路,做无用功,挥霍青春,一直都是他的宿命。

《北方棋艺》之所以没看完,主要是没时间,没有学习象棋的氛围。他在备课、上课、学习、写字、做饭、洗衣服、拉二胡和打乒乓球上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平时抽不出多少时间来摆棋。郝家沟平常没有人下棋,学校里只有白青胜会下棋,但跟向西水平相差太远,两人总共没下过几盘。到郝家沟小学教书以来的这一年,因为没怎么下过棋,李向西觉得自己的象棋水平都有些退步了。他没有把象棋杂志读完的另一个原因是,象棋谱非常复杂,变化繁多,每一个变化又会带来连锁反应,如果没有具体实战来强化加深印象,就很难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深奥微妙,也难以记住这些变化和相应的招数。只摆棋谱而不实战,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不仅枯燥单调,而且体会不到下棋现场的那种交往互动和相互感染的快乐。在具体的象棋实战中,似是而非的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比如先挺卒、先上马还是先支士,支士的方向等等都必须精准无误,只要有一点微小变化,都会造成盘中局面的巨大变化,有时可以决定局面是否占优和棋局的成败,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杂志,李向西只不过是大略翻了一下,读了一些棋坛轶事和名人掌故而已。

今晚,李向西读的是《现代名家散文赏析》。他正在读一篇散文李广田的《花潮》时,门里忽然进来一个人,定睛一看,原来是六年级学生李彩玲的父亲,一位叫李世友的村民。李世友有好几个孩子都在学校上学,以前来过学校好几次,向西认识他。李彩玲长得蛮清秀的,她的眼睛不是黄土高原常见的大花眼,而是单眼皮,眼睛有点凹陷,但与五官组合起来,就显得颇为可人。这里的女孩可能是饮食结构或者生活习惯的问题,身材普遍不好,很多女孩子都是罗圈腿,而李彩玲却不一样,身材高挑匀称,看得出来她以后肯定会出跳成一位美女的。李世友个子长得挺高的,看其相貌,棱角分明,年轻时应该是一个帅气男人,彩玲的姣好面容应该与他父亲有关。向西不知其来意,便站起来,热情地给他让坐倒水。李世友坐下后,慢腾腾地说道:“李老师,我有一件事想和你商量一下。我家彩玲今年不是小学毕业吗,要上初中。神仙墕中学办得不好,每年都是剃光头,一个也考不上,我们现在不知道到哪里去上学呢。人家有的准备去原南县城去上,也有的准备去枣林湾中学去上呢。彩玲在家里常念叨你的好,说你对她好,她不敢来问你,就让我来问你,看能不能给我们帮一下忙!我主要是觉得彩玲学得还好,去年在神仙墕考试都获奖了,郝家沟小学很多年都没有人获奖了,当然这都是你教得好,她们班上都有两个学生获奖了。我觉得是她是个学习苗子,就不想耽搁她。”在去年放寒假之前神仙墕乡数学统考时,李彩玲和另一位女同学都获奖了,一个是第一名,一个是第二名,向西是她们的带课老师,当时觉得挺有面子的。不过他很郁闷的是,他带的课只有个人获奖,而集体成绩却没有获奖,他其实对学得不好的学生也一视同仁。他更重视的是获一个集体奖,而不是个人奖。李彩玲喜欢数学课,向西觉得不足为奇。他在刚开始给六年级上课时,彩玲有点胆怯羞涩,向西便经常叫她回答问题,让她爬黑板,一有机会就表扬她,她学习进步神速,因此由课及人,崇拜向西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过李世友的要求,却让向西有点为难,他们太高估了向西的办事能力了。他现在哪里有能力让李彩玲去县城上学呢,他如果有门路的话,自己都可以调离神仙墕了。李向西心里一点主意都没有,却不知道怎么给李世友说自己办不到,忽然听见世友还在说,他有一个亲戚,在马家湾镇的一个农村小学教书,便灵机一动,说道:“你现在就可以把彩玲转学到你亲戚的小学里,在那里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彩玲学得好着呢,自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考上马家湾中学了,没有什么难度,也不用花什么钱。马家湾中学是县办的,又处于川道地区,靠近县城,虽然还比不上县里那些中学,但肯定比枣林湾中学好很多!”李世友听了向西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也恍然大悟,便连声道谢。

冯尚善老师听到李向西这边有人说话,也过来凑热闹,坐下后,又不由自主地拿起桌子上放的二胡,开始有板有眼地拉起来,连着拉了好几首陕北民歌。坐在旁边的李世友便问冯老师会不会拉《十二杯酒》,向西和冯老师都没有听说过。世友便把头一仰,开始唱起来,他唱的民歌有些旋律片断向西很熟悉,但整个组合起来后,就没有听过。世友的嗓音较为沙哑低沉,不是适合唱陕北民歌的那种宽广明亮的嗓音,不过其歌声倒是悦耳动听,别有一番风味。他的歌词都是一些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什么姜子牙、苏妲己、桃园三结义、孔明、孙权、杨六郎、焦赞、孟良和朱洪武等等,编排得挺顺口的,凑了十二段歌词,也难为世友能记得住,唱得出来。李向西和冯老师都听得入了迷,听完之后,就央求他给两人教,世友欣然同意。他领唱,向西和冯老师一老一小跟唱,向西看见冯老师似乎比他都认真,在昏黄的灯下,注意力非常集中,嘴巴大张,其神态颇为滑稽可笑。等俩人学会,把谱子记下,并通过二胡确认无误之后,已经快十一点了。两位老师送李世友出门,外面一片漆黑,好一会儿眼睛才适应了黑暗,天空还有云彩,灰黑的天空中若隐若现地露出几颗星星,一闪一闪地,好像在嘲笑他们仨人像小孩一样幼稚。李世友荷着镢头,唱着歌飘然而去,冯老师回窑洞去了,李向西在院中伫立良久,直到世友动听的歌声融入潺潺的流水声中,不再听得见,才回到办公室。忽然记起世友刚才抗着镢头,猜想他可能是从田地里回来,顺便来学校的,应该还没有吃晚饭。

在李彩玲上学这件事上,向西后来知道自己又犯错了。马家湾中学在川道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李彩玲在那里上学的时候,当地村民碰上了很多地方运动式地大栽苹果树的好行情,一棵苹果苗可以卖到一元钱。一些村民因为自家的水浇地育了苹果苗,赚了不少钱。一般而言,一亩川地可以育出两万棵苹果苗,有的农民一下子卖到了十多万元钱,那可是一笔巨款。很多村民一夜暴富,觉得那些钱一辈子都花不完,孩子们的学习好坏并不重要。李彩玲当时到马家湾中学上学,其实并不是最佳选择。彩玲不是本地人,口音也有差异,家里条件又不好,适应比较困难。再加之那几年马家湾中学管理混乱,老师们见到学生家长都一下子富得流油,心里不平衡,而原南那几年财政紧张,拖欠工资严重,有时候都能拖欠到半年之久。教师们无心教书,教学质量很差,李彩玲后来并没有考上。她又见过一点世面,不甘心呆在大山里,而她母亲花了不少钱让她上学,却无功而返,就想把她嫁出去,想让她为自己的弟弟换亲。彩玲当然不愿意,她有三个弟弟,大弟弟如果结不了婚,其两个小弟弟自然也很难结婚,她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儿子打光棍,就赌气从石崖上跳下去自杀了。彩玲后来去了深圳,再没有与家里联系,不知所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