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我于世间水火[快穿]_分节阅读_第48节(1 / 2)

  朱晴漫无目的的开着车,顺着车流看到一组古风建筑群,不知是仿古建筑还是真古建,回头一望,哦,祝姑庙啊。

  真是难得,祝姑庙供奉的是明朝的朱晴,这可是难得在史书上留下真实姓名的女子,而且和自己同名同姓,朱晴突然好奇心大胜,想了解一下这个只在网传八卦里惊鸿一瞥的古人。

  朱晴站在祝姑庙门口,看屋檐上的风铃,这里的风铃与其他地方不同,居然是半开的荷花形状的,很是神奇。但朱晴只能看到形状的少见,不知道其中的故事,总感觉缺点儿意思。

  观赏人文景观,不了解其中深意,看宫殿遗址只是几块土丘,看雕刻艺术只是几块风化的石头。刚好,旁边有一个旅行团,朱晴不着痕迹挪过去,准备蹭个导游。

  瘦瘦的导游举着一个伸缩杆,上面顶了个紫茄子来回晃悠。

  “大家跟紧啊,看着我的紫茄子,不要掉队了。不愿意使用耳机的宝宝们就离我近一点,这样才能听清楚。”导游晃眼一扫,基本就能看出自己的队伍没有人掉队,但还是不停强调着:“现在,是我们的最后一站祝姑庙,大家知道祝姑庙供奉的是谁吗?”

  “知道,知道,明朝那个杀了国舅的宫女朱晴嘛,我看过网上的八卦号。”有个游客笑答。“最近有个电视剧,那谁演的,穿越成张皇后收服朱晴,和弘治帝谈恋爱的那个。”

  导游假装没听见后半句,笑道:“这位小姐姐说得对,但只对了一半,祝姑庙的确供奉了朱晴,但不止供奉了她。祝姑庙一共有十九尊供奉的神像,朱晴被供奉在主殿,左右侧殿各供奉了九尊神像。有没有宝宝知道,侧殿供奉的是什么人?”

  “啊,没有宝宝知道,那今天的导游票花得值啊!”导游玩笑道:“不过我要卖个关子,先说主殿的朱晴。”

  “据史料记载,朱晴是明朝京郊人士,史书上说她‘贫户之女’,原生家庭很不富裕,因此才把她卖进宫廷做宫女。不过,朱晴很聪明,在宫廷这个职场奋斗得很成功,识文断字,能作为女官辅佐皇后。大家别小瞧识字这个技能,在明朝百分之九十人是文盲,女人百分之九十九是文盲的时代,她的学问已经站在了金字塔尖上。最早有她记载的时候,是成化二十三年,也就是成化帝在位的最后一年,她被提拔为女官。后来记叙中,有她‘为太皇太后超拔’的说法,大约她还给成化帝之母周太后做过侍女。”

  “至于后来她怎么去了张皇后身边,就不得而知了。对,就是那个被她手刃的两个张国舅的姐姐,张皇后。”

  “成化皇帝之后是弘治帝,弘治帝独宠张皇后,对外戚张家非常优容,经常给他们超过身份该有的待遇,放任他们欺辱百姓,惹得朝臣很不满意。朱晴手刃国舅,得到了社会舆论的普遍赞扬。这个可以从明代很多文人笔记上看到,比如谢迁的《归田稿》中,有歌颂朱晴敢于反抗的七言律诗,庙里的碑林上有篆刻。还有杨廷和的《杨石头斋集》中也提到这段故事称赞她‘千古奇女子’。”

  “这些都是文人士大夫从自己的角度歌颂一个敢于反抗权威的女性,而百姓对朱晴的赞誉,就在这座祝姑庙上。由于‘朱’是当时的国姓,不能以此来立庙纪念,又因为宫中女官多被称为姑姑,所以最早供奉纪念朱晴的地方,被称为祝姑庙。”

  “据说朱晴生得十分漂亮,又在张皇后身边做女官,德才兼备,两位张国舅见色起意,想要玷污朱晴。朱晴想到张国舅素日恶劣行径,又担忧自身安危,在张国舅想要对她施暴的时候,趁机反杀,还用大明律引经据典为自己辩解。这段故事在京剧著名选段《杀国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感兴趣的宝宝回去可以搜来看一看。”

  “之所以把祝姑庙作为这次三天两夜游的最后一站,是因为最近一次考古发现,祝姑的功绩不仅仅在于手刃了两个欺压百姓的恶国舅,而是在于朱晴手刃国舅的真正原因。我们导游有时候讲起来,说朱晴是为了百姓才杀国舅,也会觉得有些牵强附会,觉得她是保护自身安危更主要。可若只是保护自己,那百姓为什么那样崇敬她?或者说,直接崇敬她不畏强权就好了,为什么要化名‘祝姑’为她立庙,祈祷她在未知世界过得更好?”

  “前年,祝姑庙后山遭遇泥石流,险些冲毁了这座明代古建,却也意外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经过两年的修复考证,专家终于能够确认,这是明代一位夫妻的合葬墓。墓主人的身份是朱晴的姐姐、姐夫。哈哈,很意外吧。在他们墓中的石碑上,我们找到了朱晴被立庙传颂的更深刻原因。”

  “当年国舅不是想要对朱晴施暴,而是已经对坤宁宫中一个叫韩翠儿的女官施暴,还杀死了她。这是朱晴非常好的朋友,情同姐妹,朱晴为了姐妹报仇,才义愤杀死张国舅。这不是传说中为了百姓之类空洞的言辞,而是girl help girl的故事。同时,在墓主人的自述中,他们也是帮手之一。按照朱晴留下的计策,他们用相思子毒杀了助纣为虐的张皇后。也就是说,朱晴一个人达成了手刃皇后与国舅的成就。”

  “墓主人一个叫李赛儿,另一个只知道是朱氏,男主人是太监、女主人是宫女,他们的故事也非常有趣,感情去的宝宝可以扫描墙上的二维码察看,这里我就不多讲了。墓主人虽然不后悔自己的行为,但也摆脱不了思想包袱,怕自己死后会被皇家贵气所反噬,不能转世投胎,所以把墓穴藏在祝姑庙的背后。希望能借助祝姑庙的香火,为自己的来世积累福得。那么,祝姑庙是他们立的吗?”

  “不是!祝姑庙是从宫中传出的。有了朱晴的壮举,宫里的贵人不敢再肆意践踏宫人的性命,朱晴成为宫人的精神寄托。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祭祀,这才化名祝姑,佩戴荷花形状的配饰,以保佑自身,逐渐形成风气,从宫中传到民间,这也是祝姑庙多有莲花形状物件的原因。”

  “因为朱晴死的时候,正是一个夏天,钦安殿外立着很多大铜缸,这些本是储水救灾的水缸里栽了荷花。据传,朱晴死的时候,就消失在荷花之上。很多人都传,她是天上的荷花仙子下凡。因此出淤泥而不染,历劫圆满,重回天宫。”

  导游讲了这么长长的一段,停下来喝水,有个游客听得很认真,高声问;“那祝姑庙是求什么的。”

  “求健康平安的。”导游解释道:“因为祝姑最早是保佑宫女和太监的,这些都是封建王朝最底层的人,久而久之,祝姑就成了贫民的守护神,而贫穷的古代平民,最祈求的就是健康平安。流通处有莲花形状的饰品可以购买,也能去解签。”

  “哦,那我要找个道行深的高僧给我解个签……”

  “噗——”游客的话还没说完,导游就把刚喝进嘴里的水喷出去,哎呀,这个保温杯效果太好了,烫嘴!

  “这位大哥,祝姑庙是道观,没有高僧。”导游哭笑不得。

  “不是庙吗?还有荷花……”游客指着随处可见的荷花样的装饰,难以置信。

  “正常,正常,第一次来祝姑庙的游客,大多都会先入为主以为这是佛教的寺庙,但其实这是一座道教宫观。这也是咱们国家的一大特色了,好像什么宗教场所都能叫一声庙。传说祝姑有法力,在张皇后身边做女官的时候,还借道君的威能帮助张皇后孕育后来的正德皇帝。她本人的确是信奉道教的,更因为后来明朝的几代帝王都信道教,祝姑庙又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与主流不合’,所以才借用庙的称谓。”

  “我们常说明朝有四大悬案之:建文帝有没有死?朱棣的生母到底是马皇后还是其他人?朱晴是被秘密处死还是巧妙逃脱?弘治帝为什么最后没有再立皇后?看看,四大悬案,其他三个都和皇帝相关,就朱晴一个平民老百姓,还是女子,孤零零得立在当中。”

  “据史书记载,朱晴当时被下狱审问,很多朝臣和国子监生为她求情,认为她的所作所为合乎律法、此情可悯,要求赦免。但是弘治帝深爱张皇后,决定秘密处死朱晴。在钦安殿外,她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消失,成为宫廷怪谈。很多明代小说笔记,写宫廷戏的时候,都会把朱晴拉出来遛一遛,对这个突然消失的开放式结局给出很多猜想,甚至有她成仙了的传闻。”

  “当然,我们后人知道,这是劳动人民朴素的想象……哈哈哈,听出来了啊,我是在背稿子,但是劳动人民朴素的想象是我对这段故事最贴切的形容,我们总是盼着一个好人,能有个好结局。如果世俗不能给,那就在我们想象的世界里给,这是我们国人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情怀。”

  “被朱晴事迹感动的行刑人帮助她逃过之后,史书上再也没有关于她的记载,民间传说、演绎故事很多,但都不足以采信。连最新发现的考古研究,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叙。如果朱晴连自己的姐姐都没有联系,那她肯定改名换姓、隐居生活,不会再理会这纷纷扰扰。”

  “弘治皇帝在史书记载中,是个挺不错的皇帝。但因为有朱晴手刃国舅的故事,在文学作品里就经常充当反派了。”

  “自从出了朱晴之后,明朝的女官制度名存实亡。虽然朱元璋制定《大诰》规定自己定下的制度不能更改,女官也是他定下的制度之一。但是不改,也可以不用。弘治帝之后的皇帝们认为,朱晴之所以胆敢反抗,是因为她读书了的原因,读书开启民智,就会反抗。所以她之后的宫廷女子都不能读书。但是,这样就能堵住反抗的洪流吗?”

  “不能!嘉靖皇帝在位时的壬寅宫变,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朱晴所在的时代是弘治皇帝,弘治皇帝的儿子正德皇帝继承了他两个舅舅的荒唐和暴虐,刚活到三十岁就把自己作死了,没有子嗣,由藩王继位,史称嘉靖。嘉靖皇帝残忍暴虐、猜忌多疑、崇信道教,不把宫女当人看。‘故练女葵服,上亦如此’。”

  “嘉靖皇帝炼丹求长生,用宫女初次来月经的葵水当药引子,让宫女吃桑叶、喝露水,不许她们吃正常的食物。因为根据道士的说法,吃了正常的饮食,就会沾染俗气,不纯粹。所以,宫女们都被饿的面黄肌瘦,在初次来月经的时候,还会鞭打虐待她们,收集更多的血液,作为炼丹原料。”

  “壬寅年,忍无可忍的宫女,联合曹德妃、王宁嫔,趁着皇帝歇在曹德妃宫殿的时候,勒死了嘉靖皇帝。其中最惊险的一幕,十岁出头的小姑娘被饿的没有力气,只是勒晕了嘉靖,没有勒死他,险些被反杀。是曹德妃和王宁嫔拔下簪子,一个刺喉咙、一个刺心脏才杀死了他。”

  “这就是我在最开头留的悬念,祝姑庙侧殿供奉的神像。左边是以曹德妃为首的九位女子,右边是以王宁嫔为主的就为女子,这十八位女子,拱卫着主殿的朱晴。用百年时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性自救的故事。”

  朱晴静静听着导游的讲述,站在祝姑庙的正殿,拿着那个身着明代女官礼服的女子,不知她若是泉下有知,会不会愿意穿着这身衣服,接受世人朝拜。

  远处,导游的声音远远传来:“都是原件,明朝流传下来的,也是研究明朝风俗的重要载体……点莲花灯、买莲花风铃和莲花香炉,可以去流通处啊……”

  听到这里,什么感慨都没了,桑海沧田,谁在乎呢?

第70章 和亲中原的公主1

  草原,清晨。

  烈烈长风,吹动军旗。各色旗帜在半空中翻腾,一座镶嵌着金银宝石、四周挂着华丽帐幔的马车最为醒目,骄傲得停在队伍的最中间,被前后卫兵拱卫着。

  “珊瑚珠,我的好女儿,父汗不能送你到大夏的国都。你帖木儿哥哥会代替我,给你找一个可堪托付的好男人。好姑娘,不要怕,父汗永远是你的靠山。”满脸络腮胡子的男人,梳着传统的两根辫子,在脑后松松的挽着,帽子上有一溜白色的狐狸毛,让他看上去尊贵又勇武。

  “阿爸,怎么又说这话,你不是答应我,让我自己来挑丈夫吗?”

  络腮胡子有些犹豫,看了看一旁的萨满。

  萨满已经很老了,在珊瑚珠有记忆的时候,他就这样老,十多年过去了,他没有更老一点,也没有变年轻一点。萨满仿佛是一个符号,长久得立在那里,抚慰着草原人的心。

  “汗王,公主是长生天赐予我族的贵人,在她出生的时候,长生天早就有过启示。汉人说祸福相依,这次的事情,说不定就是我族的转机。”萨满看看珊瑚珠年轻娇嫩的脸庞,露出一个皱巴巴的微笑:“公主,不要管别人的言语,你只需要在中原好好活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