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约见32(1 / 2)

与兴化相邻的大明地方官与士绅怨声载道,纷纷向朝廷上疏,抱怨百姓流失严重,大片的土地撂荒,照这样下去辖区将会十室九空,朝廷的赋税更是无从谈起。

朱棣在签订协议的时候,不是没想过大明百姓会选择迁徙到兴化控制的范围谋生,数量应该不会很多,百姓重土安迁,不是活不下去,谁又愿意背井离乡。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老百姓竟然成群结队地离开故土,向着兴化控制的地方迁徙,甚至不惜与前来阻拦的士绅官吏发生冲突。

每一次在百姓落于下风的时候,兴化官员就会出现,大声斥责大明地方官吏不遵守协议,是无耻小人。

朱棣刚刚登基,朝廷上下一片纷乱,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心思应付地方上的一点儿小事,大明地方官在对上强势的兴化官员,只能忍气吞声眼瞅着一队队的百姓越过边界,进入兴化势力之内。

马喆收到郑和来访的消息时,正与宋时明商议在南洋开辟新的殖民据点,将白衣大食的势力赶出南洋,南洋这块破碎的群岛之地,必须掌握在华夏手中。

如今的南洋白衣大食的渗透已经非常深入,不少土王已经开始接受了白衣大食的信仰,开始在南洋这块土地上兴建绿顶寺庙。

郑和被请进通州知州衙门,宋时明将他请进会议室,就看见马喆正在对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地图沉思。郑和偷眼瞄了一眼那副地图,很明显这幅地图并不是大明地图。

马喆抬眼看到郑和进来,笑着将他喊到地图跟前,指着地图对郑和说道:“这是一幅南洋全貌地图,郑公公觉得这南洋如何?”

郑和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才开口问道:“这片土地有多大?上面有多少人口?当地百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谋生?”

“这片土地大概有大明关内一半大小,陆地上的土著大多都是以种植、采集谋生,生产方式非常落后,肯定不能与大明百姓相比。不过这片土地终年夏日,土地只要开垦出来,就能保证一年三熟。

况且这片土地上还有数不清的矿产资源,金银铜铁锡每一样都有,唯一的缺点就是蚊虫太厉害,瘴疠严重。想要开发这里需要克服蚊虫叮咬带来的疟疾疾病,因此短时期内我们的计划是控制一些战略要点,保证这块土地不被其他势力占据。

等到我们能够战胜疟疾这种疾病的困扰之后,再对这里进行整体的开发利用,郑公公想一想大明有了这片备用土地,不管将来人口增加多少,都能将过剩的人口迁徙到南洋。

这一块天赐之地,当地土著如同闹市持金的孩童,早晚都会被其他势力占据,我们不取必然会有其他人来取。天与不取必受其乱,我们控制了这片区域,就在我华夏外围形成了一道屏障,至少能够确保我华夏五百年安危。”

说着马喆又换了一张整个大明,包括外围势力的地图,用木杆指着地图从北面的库页岛一直画到南洋的暹罗湾。在地图上形成一个大大的弧形。

马喆指着地图道:“未来的天下必然会形成以贸易为主的天下格局,谁掌握了天下的交通要道,谁就掌握了天下贸易的命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