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实力(2 / 2)

明知道马喆是故意矫情,宋时明还是要当一个劝谏之臣,谋臣不就是在关键时刻给主君背骂名的吗?当然宋时明也明白,马喆需要立好爱民、亲民的人设。

“主公心里很清楚,这一仗早晚都得打,除非我们放弃我们追求的目标,甘心做一家一姓之鹰犬,不然我们早晚都会与他们发生冲突。

依属下看来,这仗早打比晚打强,越早让燕王或朝廷知道我们的实力,无论是朝廷还是燕王就越是不敢轻易对我们出手。”

“这些道理我岂能不明白,只是想到大好的儿郎死在自己人手中,心里这道坎儿就过不去。”

“自古变革天下哪有不流血的,这是我们前进路上需要付出的代价,不经历血与火的代价,没人会珍惜轻易得来的成果。”

马喆叹了口气,站起身走到挂在墙上的一幅地图前,抬手指着一处地点道:“也罢!躲不过那就打一场吧,既然决定野战,那就在界河这里布下阵地,就在这里与燕军战上一场。

希望燕军能够知难而退,大好的儿郎更应该用在为我华夏黎民百姓开拓生存空间,而不是消耗在无意义的内耗当中。”

随着马喆的军令下达,已经从四处集结起来的兴化城军队,在各自军官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出了兴化城。

这是马喆第一次在大明百姓面前直观展示兴化城的实力,这些年马喆将大多数的工业制造都放在了东番岛上,那里有煤矿、铁矿,适合发展初步的工业体系。

军队的训练也是一样,基本都是在东番岛上完成新兵训练,再以各种理由将这些训练好的军队调动回兴化城周边分散驻守。

为了不引起周边的注意,还要定期轮换,确保驻军不与地方百姓长期接触,泄露军事秘密。

能够发展到现在都没有被朝廷发现,还要感谢燕王发动的靖难之战,朝廷把注意力全部集中的燕军身上,哪里还有精力去关注一个小县城的消息。

尤其是这个小县城从不拖欠朝廷定下的税赋,每年都是足额缴付,不让上官为难。

就连顶头上司扬州府都对兴化县赞不绝口,每年的孝敬不断,还不给上官惹麻烦,这样的下属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正是这各种机缘都集中到一起,才让兴化县的实力直到现在才显露出来。

没有人比马喆更清楚,燕王朱棣的靖难之战就要接近尾声,用不了多久江防都督陈瑄就会投诚燕军,使朱棣获得大量舟船,得以快速渡过长江。

在建文朝廷的勤王军队还没有到来之前,兵临金陵城外,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又从城内打开金川门,使朱棣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金陵外城。

眼见大势已去,建文朱允炆一把火烧了皇宫,从此音信全无,成了明初第一大疑案。

等到天下太平,朝廷注意到兴化,就算马喆不主动暴露,也会被朝廷发现端倪,不说别的,就说以马喆的政绩,三年一考的考绩肯定是优等,升迁在所难免。

一旦马喆离开兴化,兴化的一切布置都会大白于天下,那个时候朱棣掌握天下大义,无论怎么做,兴化城都无比被动。

眼下趁着朱棣还没有掌控天下,正是与燕军谈条件的最好时机,这个时候只有将燕军打疼了,燕军才能乖乖地坐下来与兴化进行谈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