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前奏(2 / 2)

“既是使者自然要由我军护送诸位安全,诸位在此处凉亭休憩片刻,我等交接完巡逻任务后,便护送诸位进城。”

说着军官指了一下路旁不远处的一处凉亭,带着众人来到凉亭,姚广孝注意到官道两旁是成片的农田。

兴化县的农田给姚广孝的第一感觉就是太过整齐,横平竖直,像是刀切的豆腐块一般。如今正是早稻即将成熟之际,稻田里是一望无际的金黄。

看着这成片的稻田,姚广孝指着官道两边的稻田问道:“施主!这两边的农田怎么也没有一个地界,这如何区分是哪一家的田地?”

军官解释道:“和尚!我兴化的农田都是由县衙统一规划种植,每家每户只要凭着田契分红便可,我家大人说土地集中起来耕种,既能省下人力,方便管理,还能提高产量。”

“百姓不种田,平日里无所事事,难道不会惹是生非吗?”

“怎么会无所事事,城里城外开了那么多工坊,我家大人只愁人少,哪里会嫌人多,况且我家大人还规定,兴化百姓家中幼童,年满六岁必须入学堂读书。

若是哪家敢违背县衙的命令,县衙将会把这户人家逐出兴化县,凡是想在兴化县生活就必须遵守县衙的律令。”

“这样律令也太霸道了吧,若是百姓家贫读不起书,总不能将人家逼死吧!”

“我兴化县百姓子弟读书费用都是县衙承担,百姓只要将子弟送进学堂就好,百姓不愿子弟入学堂的原因是因为县衙要求女童也必须入学堂读书。这就让百姓很不理解,大多百姓都认为女子读书无用。”

姚广孝有些意外马喆的做法,虽说佛家讲众生平等,但男尊女卑早已刻在世人的骨子里,让女子读书又不能科举,又不能做官,到底有何意义?

“你家马知县为何坚持要女子读书?”

“我家大人的原话是说,女子读书不是为了当下,而是为了未来,一个读过书的母亲,和一个没有读过书的母亲在教育子女的作用上有着天壤之别。

为了下一代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让女子读书明理就是最好的办法。”

姚广孝手中的佛珠转动的越来越快,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老和尚在想不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加快转动佛珠的速度,这显示了他的内心此刻非常不平静。

他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之所以挑起燕王与朝廷的战争,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所学,至于实现他的心中所学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根本不在他的考量范围。

这样一个冷酷的人,怎么也想不通马喆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目的何在?

若是把这些钱粮精力都用在争夺天下之中,马喆如今的势力远不止只有一县之地,可见其人也不过如此,就算有些小聪明,胸中也无大志。

让他想不通的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现在最好的出路应该是抱上燕王的大腿,做一个从龙之臣,以他的才情,必然会在新朝有一席之地。

然而马喆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他既没有表现出对朝廷的忠诚,也没有选择倒向燕王,看起来在做一个两边不讨好的角色,他这么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