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交锋(二)(2 / 2)

“一张嘴就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请问如何轻徭薄赋,如何休养生息,是百姓不用去修路、百姓不用去修河、百姓不用修城池、还是百姓不用修宫殿?

若北方草原鞑靼进犯,百姓会不会被征为民夫,替官军运送后勤补给?”

一连串的问题问下来,让姚广孝顿感头大,没想到马喆手下的一个幕僚都这么难缠,那么对上马喆的时候又该是什么样子?

姚广孝不明白自己为何会生出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出现,就再也无法收回,让他迫切想要见到马喆,非要引经据典驳倒他。

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回答,难的是如何回答的让人心服口服。大话官话谁都会说,如儒生一般满口的仁义道德,实际上干的全是为自己牟利的勾当。

姚广孝沉默不言,不是他不会回答,而是他无论怎么回答,只要宋时明问他百姓苦不苦,他的一切回答都成了虚伪的陈词。

一直安静不说话的郑和打破沉默道:“宋先生何必如此咄咄逼人,百姓的苦燕王殿下不是没有看见,然而天下未定,暂时只能苦一苦百姓,等到天下安定,朝廷自会对百姓有所补偿。”

“郑公公!你说这话自己信吗?”

郑和也沉默了,前朝有人写词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短短一句话道尽了百姓的辛酸,郑和不敢说自己是个好人,但也不敢睁着眼睛说瞎话。

自古以来,有事首先想到的就是盘剥百姓,无论是加税,还是征发徭役,哪一个都能要了百姓半条命。两样加在一起,那百姓就是九死一生。

“朝廷也没有别的办法,抵御草原鞑靼寇掠边墙需要钱粮,修城修路需要民夫、还有更重要的工程就是修河,这些工程都是必须要做的工程,不把百姓组织起来,如何能够完成这些工程。

况且抵御外寇入侵,也是保护百姓不被战火波及,也算惠及百姓吧,更何况是修河这样的民生工程,难道宋先生觉得这河不该修吗?”

“朝廷抵御外族入侵也好,修河修路也罢,这些确实能够惠及到百姓。可百姓并不是白白享受了这些恩惠,那些驻守边关的士卒大多都是普通百姓的子弟,他们将自家的儿郎都送到前线了,还要他们怎么样。

不说这些驻守边关的士卒,就是没有子弟在边关的百姓也承担了他们应该担负的责任,百姓向朝廷缴纳了赋税,就已经对朝廷做出了贡献,为何还要强逼着百姓服徭役,进一步的盘剥百姓。

既然百姓缴了税,承担了该承担的责任,那剩下的责任就该是朝廷的,你朝廷拿了百姓的钱,不能只拿钱不做事吧。

朝廷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转嫁到百姓头上,只是因为百姓在朝廷里没有人替他们说话,怎么不见朝臣将责任转嫁到读书人头上?”

良久没有出声的姚广孝听到宋时明提到让读书人承担责任,眼前一亮,随即又摇了摇头。

姚广孝欲言又止的样子,宋时明尽收眼底,今天说的这些话,相信很快就能传到朱棣的耳朵里,对于一个铁血帝王,能够有制约读书人的办法,他是不会放弃尝试的。

读书人之所以敢于要优待,就是知道无论谁当皇帝,谁坐天下,这天下都离不开他们治理,没有他们帮助皇帝治理天下,这天下就得乱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