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推演(四)(2 / 2)

“下一年还有灾情和边患吗?”

马喆摇摇头道:“下一年比较平稳,朝廷岁入结余一百七十九万贯,加上上一年结余一百一十万贯,本年朝廷结余二百八十九万贯。”

听到国库结余有了增加,朱棣没有了之前的喜悦,他知道接下来定然还会有大事发生。

果然马喆接下来说道:“下一年春耕结束,皇帝召开朝会,觉得每年防御蒙古鞑靼部犯边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彻底解决边患,您决定御驾亲征草原,一劳永逸解决草原问题。

这一年,您移驾北平,将北平定为北伐的粮草聚集地,同时调集天下精兵,率领三十万大军出边墙北伐草原鞑靼部。

然而鞑靼部阿鲁台也不是省油的灯,知道硬碰硬不是您的对手,选择避而不战,您率领三十万大军在草原上找了大半年,也没有找到鞑靼部主力。

眼看冬季就要来临,不得已只能选择退兵回关内。此次北伐消耗大量的粮草辎重,耗费钱粮三百万贯,同年因为朝廷大量征发民夫,造成大量土地的庄稼减产,朝廷税赋减少了五十万贯。

同年朝廷岁入基本结余一百七十四万贯,加上上一年结余扣除本年额外开支以及减少的税赋,本年共计结余一百一十三万贯。”

朱棣似乎已经放弃了挣扎,对于这个结余,还算满意,毕竟还没有亏空。

马喆接着说道:“下一年又是科举年,这一年朝廷岁入结余一百四十七万贯,加上上一年结余,本年结余二百六十万贯。

如此每三年朝廷减少岁入结余三十八万贯,二十年后朝廷已经没有岁入结余,只能依靠历年的国库盈余支撑大事。

三十年后,朝廷岁入不但没有结余,相反还会出现亏空,面对如此情况,摆在朝廷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开源,一条是节流。

开源燕王觉得大明还有什么财源没有被挖掘出来?节流又该把刀子砍向哪一块?”

朱棣没想到一番推演下来,大明财政崩溃的时间只有短短三十年,这还是用最保守的方法计算,他很清楚朝廷每年的开支肯定不止这些。

即使是如此保守推测,大明的财政都支撑不了三十年,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这种情况下,就算朝廷在一些杂税上多了一些进项,也难撑过五十年。

一旦朝廷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为了运转,加税就成了必然,同时为了减少日常开支,朝廷还有可能将关外一些卫所全部撤掉退回关内。

朝廷一旦这么做了,大明的防线就完全压在了九边身上,乍一看似乎是减少了开支,实际上绵延万里的边墙防御需要更多的士卒和钱粮。

原本进攻型的防守,朝廷只需要每年出一笔对外作战的钱粮就行,一旦撤回关内,朝廷不但要准备出关作战的钱粮,还要加强各个边墙的防御。

朝廷没钱怎么办,除了拆东墙补西墙之外,就只剩下加税和削减朝廷主要开支这两项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