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封王17(2 / 2)

在弘嘉帝的注视下,荣韶凌也不能犹豫太久,最后像是下定了决心,舍弃了面前那几本,从侧边取了一本呈了上去。

弘嘉帝将喜折打开,眼中有了些满意的笑容,二儿子还是识趣的,“册封二皇子荣韶凌为襄郡王,赐婚翰林院大学士金儒滨之嫡孙女,册封为襄郡王妃,命钦天监择吉日完婚。”

“儿臣领旨,谢父皇隆恩!”

“臣(民女)领旨,谢主隆恩!”

三人跪下领旨谢恩,荣韶凌的眼睛死死盯着地面,冷若冰霜。

襄,辅佐襄助之意,以这个字来做封号,父皇这是在告诉自己和群臣,日后皇位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能做个臣子。

不过也不是全无好处,那些家世显赫、选了荣韶凌却落败于金家的人,因着这个襄字都对荣韶凌的选择表示理解,并无不悦,二皇子太难了。

说句难听的,下面这些勋贵、高官,哪个不是勾心斗角出头的,都比弘嘉帝这个捡漏儿的道行高,弘嘉帝自认为隐秘的不满、怒气,他们听声音就听出来了。

荣韶凌迫于压力,避其锋芒,选了个华而不实的金家,仍然得了这么个封号,若真选了他们,陛下还不知道怎么折腾呢!

轮到荣韶光的时候,弘嘉帝显而易见的情绪高了起来,在荣韶光选了云家后,更是眉开眼笑的下旨封王赐婚。

荣韶光被封为宸王,宸,除了本身屋宇的意义外,更被视作帝王的代称。

给宠妃所出三皇子用宸字,却给皇后嫡出的二皇子用襄字,弘嘉帝的心思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丽贵妃母子喜不自胜,皇后面无表情不辩喜怒,荣韶凌脸色难掩晦暗失落,朝臣们心思各异。

如今皇子们储位之争尚未分出胜负,且占上风的还是荣韶凌,弘嘉帝的这两个封号,无疑是给众位朝臣指明圣心所在,告诉朝臣们站队的方向,日后待他老去,自可顺理成章,将众臣支持的荣韶光抬上太子之位。

荣韶凌面上失落,心中却在嗤笑:还行,他父皇倒没有直接下旨立太子,只是不知是有些自知之明,还是不想有储君分权。

因为前朝立嫡立长,结果连续几代昏君,以至灭国,所以宣朝太祖登基后定下了立贤的规矩。

除去老皇帝早逝的,每位皇帝都是成年后杀出重围的,就只有他父皇一个例外,捡漏儿的。

先帝建元帝不放心,将朝中有异心的杀的杀、外放的外放,还留下了几位耿直忠心的辅国重臣。

到如今,先帝留下的人死的死、致仕的致仕,硕果仅存的林宇还一副苛守家规、愚忠的模样,弘嘉帝看似已经全面掌控了朝堂,十分享受权力的乐趣,就有些飘飘然了。

殿选结束,两位皇子的封号也传遍了京城,一些迂腐的老臣、耿直的御史就闹着要上谏了。

因为立贤的规矩在,所以给皇子们封号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用一些有明确指向的字眼儿。

不过这些人被劝住了,着什么急啊,如今陛下不过是暗示,我们听不懂不就行了?

陛下身体好着呢,又显而易见的没了从前的淡然,极为看重手中权利,对已经成年的三个儿子都防备着,现在他根本不会立太子。

后宫新人不断,也仍有孩子降生,丽贵妃现在得宠,日后还不知如何呢,立太子的事不着急。

</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