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老燕京与人文社(2 / 2)

乔雨青明白这是应酬的意思,感叹道:“这方面我得跟你多学。”

朝内166号,俩人进人文社的第一步,大前门香烟就派上了用场。

门卫室里,门卫大爷手拿一只水烟袋儿,正在跟着收音机唱曲儿,口中咿咿呀呀哼着一支梅派的《百花亭》,就是《贵妃醉酒》。

这小日子过的……谁说现在要切资本主义尾巴,这不就挺小资的么?

上辈子高中住宿那会儿,正逢高三,压力奇大无比,每天就看着宿管一家人吆五喝六,还能在楼梯间开个小卖部。

那时候方兆中就想,要是高考不成,当个宿管门卫也挺好。

后来到了大学则更加,宿管大爷管着一串钥匙,过路的鸡都要被问一句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每天悠闲自在,上午喝茶,下午听评弹,辅导员都得点头致意。

后来才知道,人是院长二大爷,皇亲国戚。

门卫室的窗户半开着,方兆中敲了敲,随即把脑袋探进去。

“大爷,听着呢!”

门卫大爷乐了,还没见过小年轻这么打招呼的:“不仅听着,还抽着呢!”

方兆中也乐了,老燕京人的确更容易相处,询问时顺手把新买的大门前烟递过去:“我找人!”

大爷一看那大门前烟,眼睛都在放光。

这年头买烟要凭香烟票,好烟有地儿也买不着,何况大前门除了中华红双喜,品相已经很不错了。

大爷清了清嗓子,优哉游哉接了烟盒,从中取了一根,然后还给方兆中:“小伙子找谁?”

方兆中本以为一盒大前门就是肉包子打狗,没想到大爷只从中取了一支。

这操守,真不错。

“我找现代文学编辑室的一位女编辑,姓徐,我和她约好了讲稿子的。”

“噢,徐编辑啊,我打个电话!”

朝内166号大楼是1956年建的,大楼建成两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东四头条搬迁到此。

相比中华书局、燕京电视台或者北影厂,人文社大楼可以说是其貌不扬,甚至可以用“小”来形容。

此时,人文社的一间小办公室里,主编秦兆阳正拿着近一个星期前的《燕京晚报》反复阅读,旋即深喟。

“兆中同志的这篇《走在人世间》,的确很有内涵,尤其他写的那句,‘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还有‘人要干净且热烈地活着’,实在抒情深刻。”

秦主编之所以如此感慨,与他早年挫折丛生的经历息息相关。

坐在另一张桌子后的徐编辑笑道:“听说那一期的《燕京晚报》一度脱销,前门卖报纸的报刊亭围满了群众,而且绝大多数是合作社的年轻群众。”

秦兆阳感慨似的笑道:“这就是一个群体的号召力,所以咱们的杂志,也不能老看着过去,要看未来。”

……

另一边,就在人文社的几位编辑感慨之余,人大里的一位同志从床上“腾”地坐起,拿起纸笔写信。

“方兆中同志:

你好!我是王小波,一名就读于人大的大学生,也曾经是一名知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