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改稿生涯开始(1 / 2)

房间安排在202,空间不甚大,窗下摆放着一张三层屉的书桌,桌子右手边开一扇木门,外接一个树影婆娑的小阳台。

阳台下是一个小型操场,一群热爱体育的年轻同志正在打排球。

乔雨青在床边坐了坐,起身经过一个放搪瓷大脸盆的三脚架,走到放报刊杂志的一个小书架前,拿起一本《人民文学》。

人文社下属招待所放一本《人民文学》,这很合理。

但实际上,《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并非隶属关系,严格意义上来说,前者甚至不是后者出版的刊物。

《人民文学》创刊于1949年10月,为全国文协直属机关刊物,创刊的前两期,《人民文学》的出版、发行销售均由新华书店负责。

自第三期起,《人民文学》转交人民出版社刊发,第四期改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

十年暴风雨尾声,《人民文学》在75年的秋天复刊,复刊最初时文协领导们曾考虑将《文学》的编辑部设在人文社,后经会议决定,《文学》编辑部在人文社开一个房间,由出版局与文化局双重领导。

虽然该刊并不隶属人文社,但人事任命上其实多有重合。

譬如,人文社的社长严文井老同志,就曾在1957年担任《人民文学》的主编;

秦兆阳同志则在严文井老同志任主编期间,受命担任《人民文学》的副主编,后来调入人文社,于今年成为《当代》的主编。

可以这么说,1979年《当代》最初的编辑班子,其实就是50年代《人民文学》的复刻。

人文社直属,《人民文学》老班底压阵,文化部直拨款项……这样的豪华阵容加持,即便《当代》还未正式发刊,俨然成为了改开后文艺圈内翘首以盼的一部杂志。

乔雨青手里拿的这一本,就是75年复刊后,《人民文学》在1976年春出版的第一期,封底出版署名为人文社。

方兆中则拿了书架下面一本,这是1977年发刊的《人民文学》。

翻看第一页,小说头条第一期,赫然印着三个标题大字。

《班主任》。

作者,刘心武。

嚯!

这篇班主任可不得了,创作之初曾被批判为煽动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翅膀,后经《人民文学》,也就是方兆中手里这本杂志登载,《班主任》立刻引起强烈反响,一大批读者纷纷给刘心武写信。

方兆中啧啧啧地感叹,却不知道《走在人世间》引发的一大批读者来信正在邮送来的路上。

乔雨青对这里的印象极好:“如果能在这个地方居住起坐,每天办办公,顺手写写文章,算不算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方兆中合了杂志,放回书架:“什么时候去看望‘老乔同志’?我送你去。”

乔雨青也把杂志收起来,眼帘垂了垂:“你送我去做什么?燕京师范离这很近的,我从人文社那里坐车去,也就一会儿的功夫。

再则说了,你送我去见我爸爸,见了面怎么介绍你呢,多奇怪呀!”

“该怎么介绍就怎么介绍呗。”

话虽这么说,方兆中还是送乔雨青到了公交站,然后被对方三推四阻地推了回去。

-----------------

方兆中没带多少行李,拢共一个包袱,两件换洗衣物,一个钱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