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再创辉煌(1 / 2)

北三环中路77号,北影厂第三厂址。

会议室里,北影厂领导和几位导演坐在一起,讨论近期的选本问题。

“79年过半了,咱们今年拍的影片收到的反响不错,《泪痕》开年,张铮执导的《小花》的反响也挺不错,王好为和谢添俩人导的片子也快要上了,但对于咱们北影厂来说,这样的出片量还是少了。”

说话的是北影厂的现任厂长汪洋,1916年生人,今年63岁,和当代的主编秦兆阳是同时代的人物。

北影厂第一任厂长田方卸任后,51年的时候由汪洋继任,北影厂每周开会选本就是田方老厂长定下的规定。

特别是1962年第一届白玉兰奖之后,谢晋、汤晓丹等实力导演为上影厂拍出不少脍炙人口的影片之后,南北影厂的出片竞争尤为激烈,选本问题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可惜的是,62年的四年之期太短,这种南北良性竞争很快化为乌有,但北影厂选剧本的好习惯依然保留了下来。

谢添和王好为一男一女两位导演就坐在会议室里,谢添也六十多岁了,在会议室里轻易不发表意见;

王好为则更加热情一点,梳着短发,头顶戴着一只女式发箍:“相比去年的大河奔流、南疆春早,咱们今年下半年确实要努力导片了。

这几天我问编剧部,能从外面收到的投稿剧本,质量过关的实在寥寥无几,我们想翻一翻本子聊聊想法都不容易啊!”

这时,另一位中年同志开口了,是写《小花》的那位编剧前涉同志:

“还是一个招人的问题,编剧部能招收到的年轻编剧不够多,再者全国才开放,要从外面收本子不太容易。

我还是那个想法,咱们找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来拍,也可以和文协、人文社、报社或者中华书局的同志们一起合作,看看有什么作品适合搬上荧幕的。”

王好为很认同这个想法,立马接了话:“谌容同志在197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万年青》,或者去年出版的《光明与黑暗》都很好,而且我和她都是妇女同志,需要沟通的话我可以去打头阵。”

汪厂长点了点头,肯定道:“好,好为有机会就去和谌容同志沟通沟通。”

话音方落,不怎么轻易发表意见的谢添老同志说了一句:“大伙看了最近的晚报没有?”

在北影厂工作的文艺工作者们嗅觉都相当敏锐,谢老同志一开口,其他人便听出了个七七八八,立刻便有人应:

“这两天的晚报难买,那一期登了《好事多磨》的报纸得在报刊亭排队买,我还是托人到日报社,让内部同志给我捎了一份。”

汪厂长也来了兴趣:“你觉得那部短篇小说有改成电影的潜力?”

“老汪同志,如果没有,我肯定是不会说这种话的。”

谢添继续说道:“那篇《好事多磨》我看了,我个人认为,从题材上就适合改剧本,男女都是军人身份,故事里围绕着爱情和磨难探讨人性,最难得的是,它具有悲剧内核。

咱们现在的片子大多强调好的结局,实际真正的人生很难事事如意,这也是我想做出的一次尝试。”

“你想亲自执导?”汪厂长问道,口吻中显然有点惊奇的意味。

1964年之后,谢添由于各项因素中断了导演之路,五十岁的他从家里迁居到牛棚,即便在77年之后,他也没有立即执导影片。

今年开拍的《甜蜜的事业》,还是因为北影厂的坚持邀请,加之剧本出自周民振之手,才让他重拾起执导电影的老手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