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来客接踵而至(1 / 2)

冯既才和方兆中的谈话被迫中断了,方站起身来,看了看门外的中年人,笑道:

“哎,你是上回那个问路的同志。”

“我记得你!”中年人没之前那么拘谨了:“我来找方兆中的,徐编辑告诉我他住在202。”

冯既才立刻指了指人:“他就是,你要找的就是他。”

中年人愣了一下,旋即惊喜地上前同他握手:“原来就是你!兆中同志,我是上次和你通过信的王卫国,还记得我吗?”

哦!是路遥!怪不得觉得有点儿眼熟呢。

“记得,当然记得,笔名是路遥的那位嘛!话说回来,你不是在陕西吗?”

王卫国在造访之前本还有些犹豫,像方兆中这类年少就写出名气的作家大凡都有傲骨,虽然信中字里行间俱见温和有礼,但指不定还是由于读者来信的客套之故。

方才两句寒暄,他见这位年轻作家没什么大架子,心下便舒畅了大半,同时又生出几分欣赏意味。

“上回收到了你的信,我就有来燕京走一趟的念头,想着把自己写的那份稿子亲自送到人文社,假若不过稿,也能听听几位前辈的意见;

恰好的是,贾平凹同志从燕京回陕西不久,他来《延河》参加一个文艺小说座谈会,顺道同我聊起人文社的几位好友,说到人文社的老同志们是如何值得尊重,还有你和冯既才同志。”

方兆中笑着指了指后面:“冯既才就是他,他是天津人。”

冯既才很是亲和地上前同路遥握手:“老贾在这里暂住的时候,闲来我们聊天就说起陕西文艺和《延河》,他跟我提过你,说卫国同志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者,创作的短篇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宿舍地方小,几人便不在202呆着,方、冯二人顺道领着新来的路遥同志逛一逛周围。

“你的那篇稿子,社里怎么说?”

王卫国笑着叹了口气:“兆阳老师说我的稿子太尖锐了些,大部分杂志社都退回来也是有原因的,但他认为不是不能发,只是需要修改修改。”

路遥这篇《惊心动魄的一幕》写的是十年前的故事,题材影射十分敏感,即便三中全会才开不久,文笔剧情在方兆中读来都有点过分毒辣。

大部分杂志社不敢收也是情理之中,只能说,兆阳老师不愧是50年代《人民文学》出身的文艺战线老干将了,一整个就是迎难而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好事啊!我要和你说声恭喜,怎么还叹气呢?”

“我是担心这篇文章确实太尖锐,届时就算发出去了,恐怕也会生出不小的矛盾。”

方兆中安慰地拍了拍卫国同志的肩膀:“主编说能发,那肯定是经过考量的,要真不能发,直接毙了稿子就是,放宽心就好。”

说到这里,他又把目光投向冯既才,笑道:“这位老冯同志,前段时间来燕京开了个小会,和几个文协的前辈坐在一起商量改稿的事情,像进了审讯室似的,也是写的有些尖锐了,有了些批判的声音。”

冯既才笑接了话:“兆中说的没错,那阵子我简直睡不着觉,但住进了人文社招待所之后,有兆阳老师帮着看稿子,心里踏实了不知多少。”

“听你们这么说,那我就安心了。”

“哎,主编有没有说,你这文章发哪儿比较好?下一季的《当代》么?”方兆中问道。

“兆阳老师说,我这不适合发《当代》,到时候发《人民文学》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