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琴(1 / 1)

春日美景,海棠花下听瑶琴。不想那抚琴人儿停下琴来问我:“古琴究竟是始于唐宋还是明清?”

我……哭笑不得。这话,还真……又是说来不止一点点的事。只好说:“烦恼人儿莫心焦,喝杯清茶润口角。请君听我歌一曲,心中疑虑自然消。”这一曲,可以说是童谣。那是我小时候,和我玩得好的一位学琴的小姐姐,天天练习着唱的:“瑶琴瑶琴,神农次女,索木作琴,瑶琴瑶琴。”

这歌里唱的就是:神农氏的二女儿瑶姬,向她爸爸要木头,做琴。巧了,她爸爸是个养殖大户,种田养树的专家。她家树多,他又宝贝他的女儿,就动用了他族长的特权,给她女儿木材,做了。后来的事,歌里没唱,巧了,我恰好知道:部族里的人嫌她弄了一个琴,什么事都不干,就在那儿弹,都不问大家温饱的。那琴,也就是好听吧,没大用。于是私下骂她是个“灵芝草”——吃木头的家伙。直到她离开大家之后,大家才发现,没了琴声,部族里的人一个个易焦躁,多斗殴,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因为一个跟本不是个事的小事争执起来,又要弄得谁倒下。大家一起后悔痛苦,赶紧找人,继续抚琴。琴声,不可断。至于瑶姬,大家异口同声地称颂她一直为群为众谋幸福……你现在找不到她了,只是因为她化作了延年益寿的灵芝草,与我们长相守,从未远离……看,琴还在;听,乐仍响……大家都是爱她的,称她是灵芝草,真的真的是夸她不是骂她……这样的赞颂意犹未尽,就把她的名字载入琴名——此琴因此得名“瑶琴”。

瑶琴,要问有什么用,也就是用来安抚人的焦躁不安的。所以有人喜爱,觉得它养生;有人讨厌,觉得它让人心情沉闷,没激情。所以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瑶琴就是个反动的东西。因为它麻痹人们的反抗意志,溃散人们的斗争激情(这个口实也属实,没胡乱捏)。所以文革浪潮一卷,瑶琴首当其冲遇袭。扬州是琴筝大户,许多名伶与瑶琴朝夕相处,自然挺身相护。无奈那个年代动荡,最后许多名伶不得不带着自己的琴师,负谱抱琴,携词奔逃,以避风波。后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了,瑶琴就偷偷地回来了。只是不知为了什么不敢再叫“瑶琴”,改叫“古琴”了。古琴就古琴吧,有得听就好,大家都是无所谓的了。但不曾想过,这一“古”,就“古”出问题来了:唐宋元明清,哪朝不“古”?许多孩子提到先秦就开始没概念了,而况三皇五帝乎?这究竟是要怪我们的历史课讲得瞌睡虫频繁活动了,还是要怪:就是写历史穿越剧的才子佳人们,没胆气穿越到氏族部落年代,勇敢地与恶劣的原始环境搏击?……

想起儿时,那位小姐姐向我抱怨过:“还没学琴呢,就要学唱歌!唱不好《瑶琴》不许碰琴!真坏!”我也抱怨:“还没教我唱歌呢,就先叫我打鼓,打不对节奏不许唱!特歹!”现在想来,师傅啊!你是何等正确,我等当年是何等天真幼稚啊!那边还没学会《瑶琴》(听都没让人听过),就学弹琴,弹到不知此琴何时生……君不知,那《瑶琴》的词,唱的就是他手中琴的生辰八字啊!

也许吧,我们都想做好人,但是都不是很清楚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所以把自己童年时代最恨的条条框框,在自己有力气砍掉时,就义无反顾地砍了。砍了,好处是肯定吃到了:迎来了这么多年青有为的琴师。现在,坏处也来敲我们的窗了:有人干脆分不清这是祖传的还是泊来的了。呃,我只能赶紧在心里向老一辈们认错,然后对大家苦笑:唱吧!还是唱吧。不管学不学琴,想唱就唱吧。我们等着听到有人唱:“瑶琴瑶琴,神农次女……”我们再也不会嫌这首歌跟个念经似的不悦耳了——这琴下涩音,教训得人,耳根子太苦了。

……

经,再怎么难听都还是要念的啊!

后记:

想我也该算是个爱琴的人了。今天,我就再爱一次,把这首《瑶琴》回赠给瑶琴。

现在我们通用的乐谱是简谱和五线谱。用是很好用的,但是排版是著名地易出错。虽说口决“一行萝卜一行白菜,看准了地方栽”,记住了小心行事就OK,但是在这种纯文本的平台上,着实困难:你看准了栽了,它一自动排版就全栽错了。工尺谱那种一根粗干带一排牙刷毛的格式更不行。所以我就用了朱砂帕的格式来上传歌谱了。我先声明一下:朱砂帕,这种歌谱说它早就失传了,也没错。因为它“墨以录词,朱砂志韵”,意思是用黑字写歌词,用红字写唱音,红黑相间地排列。关键是:黑红两色的用料,配方是独特的:防水。歌谱写在罗帕上,干了以后,罗帕是久洗而字色不褪的。据说,这罗帕的制作法传到一位女传人手里时,她很自然地认为:不就是黑红两色套色写,为的是防水,可洗浣嘛!去记那些配料、学怎么调配水墨朱砂干什么!手上丝线绣绣不就得了!绣错了还能改,那个一写错就连着那张罗帕都废了——太浪费!于是没学,把调配水墨朱砂的“秘诀”给扔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朱砂帕。只是偶然传到男传人手里时,间或会有几张绣帕——他叫他老婆绣了。但凡传到女传人手里,都是青一色的:绣荷包绣得来劲得不得了,这种丝那种线,这朵并蒂莲,那对俏鸳鸯……越绣越来神,不厌其烦。但轮到要绣帕子了,虽然没难度,就那几个字而已,但是一拿到针线就来气:“叫那个小孩子来!给我好好学唱歌!快点学会了!别叫我在这儿绣!”——就这样,多少年出不了一张帕子。帕子是肯定失传了,但是这种记谱法,都知道:容易得很。我在这儿,顺应时代,再改动一下,就不用红黑两色套色写了,就把每个唱字对应的唱音写在那个唱字后面的括号里。这样,在纯文本平台交流乐谱,畅通无阻。

搞传统乐谱的人想必对我们的传统五音非常熟悉,但是只学了西洋乐的,可能有点难懂。我就在这儿把两者的兑换关系讲一下:西洋乐有七音,写作:1234567,读作:多来蜜罚少辣些。但凡是“写作”的,都是音名;但凡“读作”的,都是唱名——比较繁。我们的传统乐有五音:宫商角徵(读zhi)羽。工尺谱有唱名,我这儿没有。也许曾经有过,但是轮到我的时候又失传了。我是个安于现状,不愿考据的人——失传了更好,反而简单,直接配词唱。没词的时候就一个“好”字全夯下来。这个且不说了。谈五音和七音的兑换关系。宫=1,商=2,角=3,徵=5,羽=6。下面来说音长:在音名前加“短”字,表示音长为大约西洋乐的半分音左右;音名前加“促”字,表示音长为大约西洋乐的四分音左右。没有更短的音。开个玩笑,我们扬州慢,不会唱那么快的,一定要再短的音,就只能给你“顿”——休止符,干脆不出声了。顺便说一句:半分休止符记“稍顿”,四分休止符记“微顿”。我们再来说延长音。音名前加“长”,表示延长一个全音左右;加“悠长”,表示延长多久你看着办,反正比“长”要长。歌伶,不是读谱机,手里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的。许多东西要靠自己把握。所以,乐感不太好的,学简谱比较容易。乐感培养出来了,学传统乐,才能……摸到“自由度”的边吧。反正,悠长,悠长到感觉效果好了就行。初学的,反正也没练气,一口气也唱不长,遇上“悠长”就延长两个全音了事吧。

下面是和西洋乐的“八度”的兑换关系:但凡简谱音符头上戴了一个“点儿帽”(高一个八度)的,我们的音名前加“高”字,戴了两个“点儿帽”(高两个八度)的,我们传统谱的音名前加“清”字;但凡简谱音符脚底下踩了一个“点儿砖”(低一个八度)的,我们传统谱的音名前加“低”字,踩两个“点儿砖”(低两个八度)的,我们传统谱的音名前加“重”字。没有更多的音了。我们比较保守,当年,“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时,素女“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所以,我们这儿一直都是二十五弦到顶,不会更多。事实上,我们经常减弦。减弦的标准是:如果一根弦长时间不用,则卸弦。当然,二十五弦的,是古筝。古琴最初是五弦,后来七弦。

至于调号,那就是歌伶自己来定了:哪腔他唱着顺畅用哪腔,哪调叫座他用哪调——但看赏银不看嗓音。大家都是要请钱的,要求大家为“音乐精神”无度奉献是……天方夜谭。

以下是《瑶琴》歌谱,有晕谱史的朋友敬请回避——

瑶(羽)琴(角)瑶(羽)琴(羽),瑶(羽)琴(角)瑶(徵)琴(羽)。神(徵)农(商)次(角)女(徵),索(角)木(宫)作(商)琴(角)。瑶(商)琴(宫)瑶(商)琴(商),瑶(羽)琴(角)瑶(徵)琴(长羽)。

看不习惯五音谱的,就把它兑换成“萝卜青菜”(简谱或五线谱),整理整理,在自己的谱纸上重新“栽”一下。

另:这是一首定音歌,所以唱的时候既不需要表达什么情感,也不用演绎什么情境(所以跟个念经似的杠耳),只要求咬音准。准到刻骨铭心地准的时候,就可以上弦抚琴了。当然,这只是对立志成为琴师的学徒,这么要求。如果学生只是想成为琴客,那么记住歌词和曲调就行了。他日,他的琴弦走了音,他只需花些银两,请歌坊曲楼里的琴师校正一下弦音就行了。大家各取所需,都是很宽和的。没有必要把学琴的路卡得和丝弦一样细。如果有哪位好心人把这首歌做成八音盒那样的校音准绳放在视听网上,让所有的琴人都能对照校验,也是一番功德,琴界造化了。反正,我已经尽力而为,捐歌了。祝琴河常流,丝路常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