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投降吧,朱晓82(1 / 2)

沈清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危言耸听,横跨南楚时她已将南楚局势看得明白,也知道自己无法干涉人世间的盛衰变化。那一场黄金雨,为他人带来的是福是祸今后都很难料,可她知道眼下有一条路渭城的百姓可以走。

沈清因一个小小的举动引发无可预料的后果,她认为是她害得张全一家惨死,她也看见了战争下的百态人生,她知道钱不是万能的。

盛世钱能救命,乱世钱能买命,可盛世不缺富裕澎湃的志气,乱世也不缺坚毅果敢的灵魂,这些是钱不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沈清能看透的事,新帝看不透,满朝文武也看不透。

她告诉朱晓:“来渭城前,我经过繁州,也路过京城外,在繁州的官员口中听到了一个消息,皇帝要退了。”

朱晓不明所以,她不懂皇帝要退是什么意思,她还在被沈清那句劝降的打击中迟迟没能回过神来。

沈清道:“退,不是退位,他依旧想要做他高枕无忧的皇帝,可他不想面临战争和苦难。新帝有几分聪明,只可惜他很自私,他登基后减免百姓一年赋税,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赞颂,在此契机下,他要换个帝都。”

朱晓终于回过神来,她惊愕地望着沈清,此刻刘云之和冬止也怕自己听错了,三人围住了沈清,三双眼睛也直勾勾地盯着她。

沈清在繁州盗取那枚珍珠时,的确听到那官员是如此说的。彼时他们短暂停留在一个客栈内,沈清与之擦身而过,珍珠到手,消息也传入耳中。

鹿国人从南楚的西面攻打过来,皇帝便打算躲到南楚的东面去。

南楚于四百年前建国,三百多年前处于鼎盛时期,后来因夙遥成了明光国师,断了南楚的运,可这地大物博的帝国还是坚持了几百年,如今坚持不下去,新帝便打算举国迁徙,将国都改去东方,远避战事。

朱晓觉得新帝疯了,她问:“那繁州的百姓呢?!”

沈清沉默不语,刘云之却在这时嗤地一声笑出来:“他连关州、阳州、宿州、樾州四州都弃之不顾,一个繁州又算得了什么?大不了都送到鹿人的手中,反正……反正这南楚早该亡了!”

如此大逆不道的话,刘云之以前只在心里想,如今说出来也毫无负担,因为他知道,他们成了新帝的弃子。

不,不光是他们,就连繁州的百姓也成了新帝的弃子。

一旦皇帝举国而迁,国都换去东方,坚守在繁州的将士难道不会一退再退?

那些被减免赋税的百姓还以为新帝是多仁德的皇帝,巴不得新帝选他们所在的州地定居,最好在他们所处的城池建盖皇宫,从此他们也算是天子脚下的富贵人,身份地位立刻就被抬了上去。

朱晓仍旧不敢相信,她问沈清:“这事有多真?你听到那些官员如此说,新帝难道真的立刻就要这么做?”

沈清镇定道:“他恐怕早在关州失守,阳州被占,宿州投降之际便有了这个念头。只是彼时隆冬,皇城犹在,搬走也不切实际,但减免赋税也是在那时开始,想来他就是想趁着冬季过去,春日雪融后方好动身。”

朱晓身形一晃,一阵风吹开了棚外门帘,光芒照入,闪过了她眼前。朱晓险些没能站稳,再顺着门帘缝隙朝外看,棚外站着那群不知所措的少年。

他们的对话显然已经被少年们听进去了。

新帝不在意百姓的生死,南楚的灭亡其实早就有所预兆,只是曾经的詹将军不肯信,朱晓也不肯信。她还以为新帝与昏庸的老皇帝不同,新帝年少,意气风发,也许会创下盛举。

朱晓这一生没去过京城,她不知京中富贵滔天全是由人命堆砌而来的,也不知道那些十几二十岁的王爷还在他们是皇子时便满身熏香,丹药不断。

朱晓觉得荒唐,整个世道荒唐,他们渭城的坚守也显得十分可笑。

“可我、我们是南楚的子民啊。”朱晓摇了摇头:“是不是因为新帝不知渭城还在?沈大仙,请你帮我给陛下带句话,只说朱晓一日为南楚的将军,便效忠国家一日,请陛下不要放弃我们。我、我们可以带兵从后偷袭鹿人,我们还有活下去的机会的!”

一旦皇帝离开京城,另选它址为帝都,渭城就真的完了。

她不是不可以战!她还年轻,渭城的将士也都还很年轻!他们可以殊死一搏,只要南楚不要放弃他们!

刘云之却比朱晓悲观多了,倒不是因为他年纪大,心气弱,而是他早在如朱晓这般年纪的时候便退出京城,看透了南楚官场的腐败与恶臭。他也知道,能让沈清早已离开阳州几个月再回来说出这番话,便代表他们没有其他活路。

沈清劝道:“向鹿国求和吧,朱晓,不要做无谓的坚持和牺牲,南楚不会派兵来救你们,一旦冰雪融化,鹿人体力恢复,渭城便连投降的机会也没有了。”

趁着现在鹿国人久攻不下,趁着鹿国人还在城外喊话,趁着他们还有谈条件的机会,不如将所有损失都最小化。

沈清道:“我不齿裴知州的所作所为,他卖国求荣,可他也的确安然地护住了一家老小几十余口人,也许鹿国人不会许他金山银山,但他依旧可以隐姓埋名过上安然的生活。”

“你想让我学他?!他是护住了他的家人,可我舅舅呢?!我舅舅死在了他的手上!若无他的背叛,我舅舅又怎会死?我们又怎会败?关州怎会失守?阳州的百姓又怎会流离失所?!更遑论宿州、樾州,你可知因为他当初叛国究竟有多少人牺牲在这个冬日里?!”

朱晓恨恨道:“我不会学他,我也不会是他!我不会为了自己的性命去祸害他人,更不会以卖百姓的性命换得安生,那也不是真正的安生,我的良心会谴责我……更何况我的身上有詹家人的血,鹿国人也不会放过我。”

沈清知她有血性,也被朱晓这一番话说得动容,可她经历了那场黄金雨,知道任性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眼前所预见的要多。

沈清比她理智,她不在两国交战中的任何一方,才能看清最好的结局。

“你的投降,换的不是你自己的命,前有劲敌,后有逃兵,朱晓,你不是卖国求荣之人,因为你的国已经不要你了。”沈清道:“你护的也不是一家几十口,而是全城百姓,从关州、阳州,甚至宿州逃来求你庇护的百姓都在这里。”

朱晓不愿听,刘云之却怔怔地看了一眼身旁的少年。

冬止与朱晓一般,义愤填膺,他们都觉得沈清说的话是错的,他们觉得沈清软弱,觉得她讲的是歪理,觉得哪怕是战死沙场,也不要苟活于人世。

可年长者所见与他们不同。

沈清不该把朱晓比作裴知州,可她有一句话却说对了。

裴知州背叛了南楚,大开国门,让南楚的百姓死的死,伤的伤,但他护住了自己的家人。

偌大南楚,在短短一个冬季失之半壁江山,新帝登基,早不记得远在阳州地界里还有一个渭城仍在坚持。 百姓何其无辜,乱世中想要活下来有多不容易,刘云之经历过逃亡,他深知这一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