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春望83(2 / 2)

沈清也怕是鹿国人打来了,她没想过鹿国人会打得这么快,这么急,明明前几日她来时鹿国人还在遥遥呐喊劝降。

可如若真是鹿国人打来了,她又能怎么帮?

黄金雨一事给她警醒,因为她的举动,宿州人虽得金沙保命,可那黄金也让鹿国人在短短几个月内连破数州。她不知自己再出面去阻止,帮着朱晓抵抗鹿国,是否会变成另一场灾难。

沈清焦急之下便只能去看毕沧,却见毕沧脸色沉着,目光投向了城门方向,他一点儿也不急。

沈清气恼地踩了一下他的脚,毕沧不疼,回神朝她看来。

沈清道:“没心没肺!你真的对他人生死毫不关心啊?”

毕沧挑眉,他轻轻眨了一下点头道:“对。”

如此诚实,却叫沈清更加烦躁。

毕沧忽而一笑,沈清见他居然还能笑得出来,便照着他另一只脚再踩了下去,这次用了十成的力,毕沧依旧眉头也没皱一下。

他一手搂住了沈清的腰,将人半按在怀里道:“好了好了,你也不必太担心,依我看,鹿国人还没打过来。”

沈清闻言微怔,问他:“你知道什么?”

毕沧垂眸,片刻后道:“没听见兵戎相见的声音,便说明双方应当派使者约谈了。文书皆是刘云之来写,你在这里等了这么好几日,想来他的措辞和条件都是修了再修的,应当不会出什么岔子。”

沈清惊讶:“你是说朱晓愿意投降了?”

“投降?!”一直在旁边没敢离开的老太闻言,分外不解:“为何要投降?朱将军难道是想要我们去死吗?”

沈清被老太突然出声吓了一跳,她道:“渭城投降,是为了能让你们活,而非推你们去死。”

老太不明白这些,她也想不通,她不顾孙子的阻拦就要上街去质问那些巡逻的士兵,问问朱晓到底是何用意。

沈清见街上的确有士兵在,便没去管老太,城门未开,士兵也不会不顾老太生死。

眼下她更在意毕沧说的话,便盯着他等他说完。

毕沧没打算将他与刘云之的一番交谈说给沈清听,他只要沈清去看。

“朱晓虽有几分冲动,却不是愚笨之人,热血过后冷静回想,也能分析渭城投降的利弊。刘云之经历过几回生死,你那日在棚内已经说得足够清楚,他们其实只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商讨出一个能让鹿国满意的条件,就能护住城中百姓。”

沈清心跳忽而漏了一拍,她突然明白,如若朱晓贸然投降,渭城很可能是第二个宿州,白纸黑字的条件写上,才能打开城门。

她建议朱晓投降,却未曾想过如何才能让他们全身而退。

如今清醒,沈清便知道,一旦城门大开,朱晓不论如何都不能全身而退。

她是渭城的将军,是鹿国人首要忌惮的人物,也许只有她以命为证,才能取得鹿国人的信任。

沈清一时间忘了呼吸,她抓紧毕沧的袖子道:“也许还有其他办法,我有符,可施障眼法,毕沧,我们——”

她的话并未说完,城墙上传来号角声,长短不一,不像是战争一触即发的警告。

沈清猜测的没错,那是毕沧早有预料的结果。

城门要开,将军不可还在,否则鹿人入城便是腹背受敌,谁知这不是另一个陷阱?

可渭城退无可退。

刘云之踏一路月光,早已想明白了自己要走的路,所以他向朱晓建议,由他来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结局,也为他在意的家人,求一个幸福安宁的将来。

踏上城门的这条路很短,可刘云之走得颇为费劲,他一介书生还是第一次披上铠甲,把自己装成一个将军。好在这几个月他胡子拉碴,皮肤粗糙,也勉强像个不屈的老将。

朱晓跟在刘云之身后,心中犹豫不决,可几日前刘云之对她说的话言犹在耳。

他说春天马上就要到了,阳州融雪后,鹿国人便什么也不怕了。

他说他是朱晓的军师,了解朱晓的作战,如若那鹿国将军问起话来,他也能言之有物,能震得住人,也能叫鹿国人信服这几个月与他们对抗的一直都是他。

他说朱晓是将才,他怕鹿国人出尔反尔,所以朱晓不能死,而军中那些小将多半与冬止一个年纪,提到阵前也不像样,只会弄巧成拙。

看着渭城逐渐融雪的屋檐和城墙,朱晓知道刘云之说的是对的,可她依旧不忍。

刘云之已经将一切都想到了,是他给鹿国人写的求和书,他愿意以一军之首,百兵之将的身份,为百姓抛头颅洒热血,自刎于阵前,以死为证。

渭城从此对鹿国不足为惧,还请鹿国能放过渭城百姓。

反正阳州已是鹿国的领地,那就将渭城人也当成鹿国的子民,不求他们布粥施恩,只求他们不要赶尽杀绝,留他们在渭城自力更生。

这个条件并不苛刻,前提是,刘云之愿意去死。

朱晓不知要如何挽留,她也知道自己这时不能挽留,如若要防着鹿国人,朱晓便不能死。

朱晓一介女流,鹿国人也不会认为这几个月领兵打仗的其实是她,整个军中也的确找不到第二个比刘云之更适合顶替她的人,可她就是心酸,就是难受。

她道:“刘先生,你若死了,我就没有军师了。”

刘云之却笑:“不会的,你还有思思,不是我自夸,我那夫人的才情只在我之上,她聪明着呢。”

赴死之路并不漫长,不过三两句话刘云之就站在了城墙之上。

鹿国的将军与他一般年纪,果然不信他就是渭城几千将士之首,也如刘云之所说,他如今所站的位置,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不行。

长剑锋利,寒气逼人。

刘云之远望城外茫茫白雪,其实已经有一部分露出春天的颜色。

他忽而看见了一条路,很像当年他只身一人远赴京城赶考的小道,年轻气盛时去得自信满满,如今两鬓斑白他也能走得凛然。

刘云之回想起很久以前他在曼城听过的一首戏曲,那是传唱于他儿时的歌谣,曼城为关州边境,收容战争下无处可去的难民,有南楚的,也有鹿国的。

战争是位高权重者的游戏,而他们不过也是那些人手中之棋。

他怕鹿国人反悔,才会有这当面自刎的一场戏,寒光贴上脖颈之时,刘云之凭着过人的记忆将那首戏曲唱出。

那是鹿国人的歌谣,咿咿呀呀婉转凄凉,唱的是被攻城掠地后无处可去之人苍白的一生。

任凭哪个时代,都怕硝烟战火,愿这一曲鹿国故乡之歌,能与这阳光晒去冬雪一般,融化他们的铁石心肠。

血溅城垛时,号角声如白鹤长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少年刘云之踏上前去京城的道路上,也曾想过能有一番作为,扶南楚重回盛世。

他做不到。

白须刘云之那一夜归途中,年少时的不甘与几番热血迟迟翻涌,他想他救不回南楚,至少能救回渭城,他护不住国,至少能护住家。

他还不算太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