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张玄武之勇120(1 / 2)

武南这边,四圣会陷入危机,黄江大桥这边,他们依旧占不到上风。

晚上,托奥夫这边整理出对应的步兵战队,单军过桥。其军备的豪华程度,也是五七军团罕见的一次。

过桥全军步兵形式,以“田”字阵列阵往前步步为营,这次,托奥夫还特意使用了全新了列阵布置。一个田为一个小班,7列7排,中间围住8个人,一组32人。每人相隔4米,以便阵型伸缩。10班为一个团,10个团为一个师,全军3个师+一个亲卫团。

其中,每个团具备全军的一切攻防设备,但针对每个团,所重点关注的和佩带弹药的数量有所不同。前锋团重于冲锋,虽有没有气车的加持,但是金系武器与五七步枪的配合使用,基本可以撕裂对方的防御;中锋团擅长狙击,使用各种重武器,如狙击炮,来打击对方重要据点;后卫团重于防守与物资运输,如对方使用投石车,其石头就会在半空中,我方后卫团用狙击炮打下来。

两军对战,胜负往往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个因素。四圣会这边守桥的部队是玄武军这边的刘一书,虽然士气高昂,但在装备上明显处于劣势。面对托奥夫部队的强大火力,他们显得力不从心。

大战持续12个小时,托奥夫的步步为营,成功翻过了黄江大桥。托奥夫马上安排后卫团进行扎营驻扎,但由于战线还未稳固,后卫团并没有马上调动没战力的后勤部队上前,而是由后卫团亲自扎营,所以比较慢。

托奥夫也不急,他自知此地并非重点战场,过桥无运输能力,那么战斗能力可以说足足降低一大半。他的目的最主要还是做牵制。

过桥后,刘一书再次冲击托奥夫的阵型,但是其“田”字阵的阵型,可谓是步兵天花板,刘一书的部队伤亡惨重,直接被反攻,丢失了2-3个街道。

然而,就在局势岌岌可危之际,张玄武出现了。他带领一支轻装上阵的奇袭部队,成功地从沙洲区域突袭而来。这支奇袭部队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开着军车行动迅速,让托奥夫部队的后方防御瞬间陷入了恶战之中。

托奥夫见状,马上撤军。步兵面对机动部队,基本没有还手的余地,所以托奥夫这次的伤亡也不低,但他并不担忧,因为后卫团已经高效地针对下桥处做好了冰路障和高台这系列防御措施。

只要他守好下桥位置,给时间给后勤部队清理桥上的石墩,等到龚成到和卢文锦的机动部队当场,临江就基本拿下,后续的任务,只需要疯狂地给到沙洲压力即可。

刘一书和张玄武反攻数小时后,天色便已昏暗,两军都无法撼动对方防线,且都筋疲力尽,无力奋战,今日就此罢休。

到了第二天孟宇和陈齐也召集部队,再次进攻托奥夫的防线。持续作战2天的托奥夫与其部队,越战越勇。因为冰路障与高台狙击防御体系的存在,陈齐和孟宇只能通过远程进攻与托奥夫对狙。

桥下基本都是加上狭窄的路口,刘一书的部队,只能充当替补。其结果就是强攻了2天,托奥夫依然稳如泰山.而此时龚成到与卢文锦的部队早已在黄江大桥的石墩路障中,清理出一条可通车的车道。

梁仲轩和黎健一同跟上部队,入驻桥下防御营。

当天晚上,卢文锦与龚成到便左右开弓,笔直往西进攻,讨伐陈齐他们三军。强行冲散了刘一书的部队,把陈齐的部队赶到临江南部,孟宇的部队赶至沙洲。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张玄武感到压力倍增。他知道,此时的他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他重新集结了他手下刘一书的残余精英士兵,并且指派了一支精锐部队,在侧翼对北攻的卢文锦部队进行反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