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银大学碎尸案22-还原抛尸现场239(2 / 2)

他继续分析道,“要么他是想通过此案激起社会对北银大学的关注,要么他与北银大学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恩怨,进而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必须尽快查明其背后的深层动机,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也要稳定社会秩序,消除民众的不安情绪。”

邓小伦听完江淮的剖析后,接着补充道:“确实,从目前的情节推断,这位凶手很可能受过高等教育,其精密且高明的反侦察策略以及精心设计的犯罪现场都指向了一个具有高度智力和策划能力的人物。

此外,在网络上流传的一种说法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人推测这次令人发指的碎尸行为背后,可能牵涉到某种宗教仪式。虽

然乍一听似乎离奇,但在众多复杂的犯罪案例中,这样的动机并非不可能存在。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调查凶手是否有此类信仰背景或潜在的心理驱动,以便更全面地构建案情全貌。”

江淮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张标注着抛尸地点的地图。

地图上斑驳的线条和标记如同犯罪现场无声的证据,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解开真相的关键线索。

“我们去这里再看看。”

江淮开始分析,起初,凶手可能精心选择了较为隐蔽或是难以寻找的地方来处理尸体,意图避免过早被发现。

然而,在案件发展过程中,尸体被随意丢弃在人流密集、曝光度高的公共场所,如医院门口、体育场、甚至是公交车站附近的马路边。

甚至采用易于引起他人注意的手段,如将装有人体骨架的双肩包遗弃在显眼位置,这些行为都显得极为异常。

江淮开始推测,这种转变可能反映了凶手心理状态的变化,从最初的谨慎逃避转变为近乎挑衅式的暴露。

凶手可能出于某种原因,如压力增大、情绪失控、急于摆脱罪证,而放弃了原先小心翼翼的藏匿方式,转而采取快速脱手的方式抛弃证据,这无疑增加了尸体被迅速发现的概率。

通过对抛尸点的选择以及手法的改变,江淮推断凶手已经不再像最初那样试图长期掩盖罪行,反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信息,或者以一种扭曲的心理满足感来应对内心的恐惧或矛盾冲突。

江淮进一步深入推理案情,结合时间和地点因素,勾勒出了一幅具体的犯罪场景:在那个月黑风高的19日晚上,凶手选择了一个相对冷清的时刻,骑着自行车靠近北银大学旁边的小粉桥巷子。

鉴于天气寒冷导致路上行人稀少,凶手利用这个时机进行抛尸,减少了被目击的风险。

根据现有的线索,他猜想那个装有人体骨架的双肩包很可能是凶手当晚携带的物品之一,它很可能就在自行车的车篮内。

考虑到凶手对待尸体的随意态度,江淮认为除了双肩包外,可能还使用了其他不引人注目的包装物,比如装饰块形状的塑料袋,用来隐藏或部分遮挡骸骨,以便于其在移动过程中不易引起过往行人的怀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