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银大学碎尸案31-回到抛尸现场248(2 / 2)

当男子从自行车上卸下两个鼓胀的旅行包和另外两个塑料袋时,江淮的内心骤然收紧,那旅行包的形状与大小,分明就是卷宗中呈现的恐怖图片。

他的思绪仿若跨越空间,直接透视到当时的场景,甚至能感知到那人心跳的剧烈与慌乱,仿佛每一次心跳都伴随着罪恶的烙印与无尽的悔恨。

周围的空气似乎也因此变得稠密起来,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诡异气息。

尽管只是在精神层面的重构,江淮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实与紧迫。

他想要看清那人的面部特征,想要探知其内心世界的黑暗角落,因为在那些被遗弃的物件背后,隐藏着的是对无辜生命的亵渎与践踏,是他必须揭露的真相。

在江淮的精神视野中,那个神秘人物如同一道幽暗的剪影,始终保持着背部朝向他的姿态,形象朦胧且难以捉摸,只有那几近机械的动作——决绝地丢弃旅行包与塑料袋,深深地刻印在他的意识深处。

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如同一部无声的黑白电影,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解读,除了那张未曾露面的脸庞。

此时,虚拟的大雪开始纷纷扬扬地飘落,洁白的雪花迅速覆盖了那辆自行车驶过的路径,不留丝毫痕迹。

时间与空间在此刻交织成一场转瞬即逝的戏剧,每一片雪花都是时间的沙漏里悄然滑落的瞬间。

江淮全神贯注,试图凭借超凡的洞察力紧握这份即将消逝的记忆,犹如一名侦探挖掘案件线索般专注而执着。

他极力压制自己内心的波动,迫使自己更深入地去体验那个人的一举一动,尝试感受当时的情绪氛围和环境压力。

通过这样的沉浸式还原,他希望能够捕捉到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进而拼凑出完整的事件脉络,破解这一系列离奇事件背后的真相。

江淮凝视着眼前逐渐被大雪掩埋的路面,心中波澜起伏。

通过对现场细致入微的观察与逻辑推理,他得出结论:这位幕后操作者不仅具备高度的心思细腻和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其用刀的手法也显然经过专业训练,精准狠辣。

尤为令人警觉的是,此人还具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选择抛尸地点时显然是精心策划,利用恶劣天气来消除可能留下的物理证据,

并且对北银大学及其周边地区的监控设施了如指掌,每次作案都巧妙地避开了有效监控时段或选择了监控盲区。

思绪至此,江淮脑海中突然闪过之前那些医学生们交谈的内容,他们曾提及那些熟悉尸体解剖、每天与冷酷医学现实打交道的医学院老师。

一瞬间,一个大胆的假设浮现在他心头:“难道这个嫌疑人会是医学院里的老师?

那些经常与尸体亲密接触,熟知人体奥秘的专业人士,是否有可能因为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而走上了这条黑暗的道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