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杰卡布的精神治疗方法介绍89(2 / 2)

急性的全身感染、发热;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肝、肾疾病;

利舍平治疗者;

老年人、儿童及孕妇。

ect的常见并发症有头痛、恶心、呕吐、焦虑、可逆性的记忆减退、全身肌肉酸痛等,这些症状无需处理。由于肌肉的突然剧烈收缩,关节脱位和骨折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脱位以下颌关节脱位为多,发生后应立即复位。骨折以4~8胸椎压缩性骨折多见,应立即处理。年龄大、治疗期间应用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药物的患者,较易出现意识障碍(程度较轻,昼轻夜重,持续的定向障碍,可有视幻觉)和认知功能受损(思维及反应迟钝、记忆和理解力下降)。此时,应停用电抽搐治疗。死亡极为罕见,多与潜在躯体疾病有关。

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呼吸暂停延长而发生死亡。一般有抽搐电痉挛治疗在抽搐停止后10~30秒钟内呼吸自行恢复,无抽搐电痉挛治疗5分钟内呼吸自行恢复。如未及时恢复,则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输氧。引起延长的原因可能为中枢性抑制、呼吸道堵塞、舌后倒或使用镇静剂过多。

为减轻肌肉强直、抽搐,避免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已推广使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禁忌证较传统电抽搐治疗少,如老年患者也可以应用。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是在电痉挛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使过程中的痉挛明显减轻或消失。感官上恐怖感,和身体副作用危害明显减少。所以在临床应用适应症有所扩大。尤其是针对反复治疗效果不佳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这个治疗和经颅磁刺激治疗(tms)的应用明显增加。

具体方法为:在麻醉师参与下施行,治疗前肌注阿托品0. 5mg。按患者年龄、体重给予1%硫喷妥钠1. 0~2. 5mg\/kg诱导患者人睡,待患者出现哈欠、角膜反射迟钝时,给予 0.2%氯化琥珀酰胆碱(司可林)0. 5~1. 5mg\/kg静脉注射,观察肌肉松弛程度。当腱反射消失或减弱,面部、全身出现肌纤维震颤,呼吸变浅,全身肌肉放松(一般约为给药后2分钟)时,即可通电2~3秒。观察口角、眼周、手指、足趾的轻微抽动,持续30~40 秒,为一次有效的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传统电抽搐治疗低,而且程度较轻。但可出现麻醉意外、延迟性窒息、严重心律不齐,则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但是这种治疗手段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彻底疗愈。而仅仅是用以快速控制症状。后续如果不接续药物或者(药物兼用心理治疗)其他治疗方案,是很容易复发的。

当然也许是真有神医。但是还是要请大家,不要迷信一些疗效性的宣传,想要追求快速治愈而忽略了维持防复发治疗。因为反复精神心理异常反复发作,最终糟糕的事情,就是慢性化,尤其慢性化到了即便维持服用多种药,也达不到较好的服药状态下,症状较好地得以稳定。这类难治性精神障碍,痛苦程度就比较高了。也是消极抑郁自杀的可能性增加的主要因素。

4、冬眠疗法

严重的外伤、感染、中毒或精神创伤,均可引起过度的应激反应,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大量释放,使糖原大量分解、能量大量消耗和代谢明显增加,以及小动脉强烈收缩,致使循环缺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造成组织水肿、细胞缺氧,进而产生弥散性毛细血管内凝血(dic)。过度的的应激不但无利,反而(如休克)起到火上加油的作用,以至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人工冬眠疗法,就在于减轻机体的过度应激反应,使机体处于冬眠状态(如类似过冬的青蛙等动物),以降低代谢、减轻细胞耗氧、改善微循环,从而使细胞免遭严重损害,为其原发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提供了前提。这是人类医学及仿生物学共同研究的结果,故而称人工冬眠疗法。

常用者有3种

冬眠合剂i号: 哌替啶(杜冷丁)100mg、氯丙嗪(冬眠灵)50mg、异丙嗪50mg。

冬眠合剂ii号:哌替啶100mg、异丙嗪50mg、氢化麦角碱(安得静)0.6mg。

冬眠合剂iv号:哌替啶100mg、异丙嗪50mg、乙酰丙嗪20mg。

以上所列剂量为1个剂量,临床可根据病情选用其中之一。

轻症可每6-8h肌内注射1个剂量。病情较重者每一个剂量可加在5%葡萄糖液100-250ml静脉滴注。对高热惊厥者滴注速度宜快,第一个剂量可在30min左右滴完;血压偏低或呼吸衰竭者滴注速度宜慢,20-40滴\/min,一般每6-8h给1个或半个剂量。用药开始30min后可酌情予以体表降温,使体温逐渐下降,2h后可降至35-36c,呼吸及脉率可平行下降。病情特重者可降温至34c左右。此后,每8-12h酌情予以半个剂量,以维持疗效。

下列情况为疗效良好的标志:1体温较为恒定,无骤升或骤降的情况;2血压达到治疗前水平或稍低,脉率同治疗前水平或稍低;脉率同治疗前水平或稍快;3尿量增加;4周围循环改善。

冬眠持续至病情好转、稳定,一般约2-5d,停用冬眠药物后,自下而上逐步撤除体表降温,体温可自然回升,意识逐渐恢复。必要时可辅助复温。

注意事项如下:

1、诊断明确,无循环衰竭、呼吸道通畅者,方可施行人工冬眠。必须正确了解冬眠下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对疾病可能产生的影响。

2、用药前应行各种临床护理,如翻身、口腔清洁等。冬眠过程中患者须取平卧,避免体位剧烈变动及头高足低位,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用药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尽量避免一次大量注射,以免发生血压下降及对呼吸、循环的不良影响。

4、冬眠开始后须有专人守护,每隔30-60min测定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1次,记出入量,严密观察意识变化。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体温上升、肌肉紧张、仍然持续高热或加用物理降温时出现寒战,均提示冬眠药物剂量不足,应酌情增加药量。

6、对呼吸道分泌物且病情严重者,必要时应先行器官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7、应每日检查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血清电解质、血生化。每周检查肝功能1次。

8、治疗前如有电解质紊乱,应及时纠正,尤应注意低血钾情况,因冬眠药物可进一步降低血钾。

9、冬眠疗法系对症治疗,虽可改善病情,但不应忽视对原发疾病的治疗。

10、解除冬眠后,如体温不能自动回升,可给温水袋或肌内注射阿托品,以助复温。

11、人工冬眠一般可持续2-5d,必要时可延长至1-2周。若冬眠期延长,为防止产生耐药性,宜定期更换药物的组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