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心理督导师和人格分析80(1 / 2)

萧雅诠老师时不时的教导杰卡布对心理学的认知和实践。</p>

萧老师告诉杰卡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如果你能够准确地识别对方的性格和行为模式,那么你就能够更好地应对他们,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p>

接着,萧雅诠老师还拿出了一些案例,譬如李涵芸,穆里亚纳,南亚次大陆的那个女孩等等。这些女孩,也或者其他人,他们的人格特征怎么分析,怎么判断,怎么应对。那么,以后对于这样不同人格特征的人,需要怎么去悄然第观察,怎么去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然后如何调节她的心理情绪问题。</p>

给杰卡布讲解如何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等方面来判断他的性格特点。比如,一个人说话总是语速很快、语气激动,可能说明他比较急躁或者容易冲动;而一个人总是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则可能说明他比较友善和随和。</p>

除此之外,萧雅诠老师还教给杰卡布一些关于人格分析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人生目标等信息,从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但是更好地方法,是内心的冥想觉察。无声无息,但是可以用心眼看到一切!!</p>

在整个过程中,杰卡布听得十分入神,就像是儿子在听妈妈讲故事一样,总是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萧雅诠老师则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个问题,并给予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指导。</p>

萧雅诠老师点评很多杰卡布熟悉的人,他们的人格可能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p>

杰卡布非常聪明,在日后的进一步的学习应用中,他将这些心理学知识,转化成他驾驭人领导人指挥人的智慧!经过不断地指导,杰卡布对于如何识别人以及进行人格分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p>

他非常肯定非常清楚地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些知识将会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很大的帮助和影响。</p>

以下是萧雅诠老师以李涵芸同学为模特,进行人格心理分析的过程。(李涵芸具有自恋型人格特征和讨好型人格特征的复合。在自满得意时候,早恋。在失败时自哀自怨。在人群面前,冷漠高傲。在难得的朋友面前,还出现讨好型特征。过分的依恋讨好母亲,使得她反而会安慰母亲。但是内心又感觉母亲并非真正的爱自己。)</p>

所以李涵芸存在着自恋型人格和讨好型人格的双重冲突。</p>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lity disorder ),是一种常被误解的复杂人格障碍,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自相矛盾的是,在这种自大之下,自恋者往往长期体验着一种脆弱的低自尊,只是由于自恋者的自大总是无处不在,使我们更倾向于将其非人化看待。</p>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p>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p>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p>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p>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p>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p>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p>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p>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p>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p>

8.缺乏同情心。</p>

9.有很强的嫉妒心。</p>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p>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p>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p>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p>

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p>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着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着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p>

自恋性人格多形成于成年的早期,在临床上符合下列五条就可诊断为自恋性人格。</p>

1.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他们作了一点成绩后总认为自己的就是最优秀的。</p>

2.他们沉迷在无穷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的爱情幻想中。</p>

3.他们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认为自己有高贵的血统,他们认为自己的这些独一无二的“能力”只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理解。</p>

4.对赞美成瘾,听不进去反面的话。</p>

5.有特权者的感觉。他们无缘故地期待着他人对自己应该有特殊的照顾。他们不顾他人的利益,只顾“只要我快乐”,是人际关系的冒险者。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围着我转”,在人群里稍有一些“冷落”就会敌视他人。</p>

6.缺乏共情的能力。这似乎是几乎所有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共性。他们看起来有些时候挺理解人,但他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互动关系。他们可能嘴上最多的是平等,但实际的表现就是“对别人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对自己是自由主义”。</p>

7.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p>

8.表现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p>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p>

想要改变,首先要解除自我中心观</p>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例如:</p>

1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p>

2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p> 3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