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王天龙征兵125(1 / 2)

潼关城守住了,大唐帝国终于得到了片刻的喘息时间。

唐廷下旨征召朔方、河西、陇右诸道兵马日夜不停赶往潼关驰援。恰在此时,安禄山意气风发的欲在洛阳称帝,令崔乾祐退军安守陕郡,至此唐军、安军以潼关为线,进入了一段相峙的阶段。

已是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最近一段时间愁眉不展,心里窝着一桩心事: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都降于安禄山。朝廷军卒匮乏,唐皇一边命郭子仪调精兵入关中支援潼关,一边又令他东讨叛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知道自己就是再有能耐,手中无军马等于一场空。总不能让他一个孤老头子扛着大刀与数万叛军精锐去拼命吧。

这一日,风闻潼关城下,唐军暂时守住阵脚,郭子仪不由长舒一口气。当即在节度使府邸召开中上层军官军事会议。

待大小官员到齐。郭子仪清了清嗓子,撸着胡须道:“各位,奉圣谕,我朔方城前几日已经点齐五万军马,调往关中,以图护国之举。现今,朔方大营军马步卒不足两万。昨日又接圣谕,令本节度使择机挥军东进。唉……这一句“择机挥军东进”实在是难啊……”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又继续说道:“从朔方东进,进袭安禄山老巢范阳,此乃一招妙棋。可是凭靠咱们手中这些军马,别说是拿下范阳,便是能将陷落的郡县能收了回来,已经算是天大的功劳了。各位,老夫此意,想必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扩充军马。而且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越精越好……诸位都是在朔方镇守多年的朝廷栋梁,对朔方周边甚是熟悉。诸位校官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主意拿出来?只要能按老夫刚才所说,凡在限期之内,能快招多招军卒者重重有赏!”

郭子仪话音落罢,在场参加会议将官顿时议论纷纷。议了半晌,一名致果校尉起身,对郭子仪行了一礼,道:“禀大人。大人所言属下无不赞同,只是恕卑职斗胆上言。朔方乃是边城,地广人稀,便是仅有的一些平民,也大多为游历商贾居多。往年里一年之内能征召万名军卒,已算是烧了高香了。现今大人欲打算东征,非数万军马不可。如此看来,这么大的缺口,只怕非有三五年时间不能及也。”

此校尉言罢,厅堂之内又一阵议论之声。郭子仪轻叹一口气,心道:“此校尉所言不假。此等事情我岂能不知,当今国事多秋之际,除了自行征兵却无他法。既然朔方附近无兵,便可发动有经验的军官去其他各地征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若以重赏求之,料得几月之内也能征召到二、三万军马,如此便是不能成大事,也能暂且用一阵子了。”

他想到此处,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站定,缓缓说道:“李校尉所言颇有道理,只是当今紧急关头,不能坐等军卒自己送上门来。我等必须亲自到朔方周围去征召军士。我等早日征召齐备军卒,便能早一日,与叛贼决死一战,便能早一日救黎民于水火。为此,本将军特事特办,若我朔方军中任何校官,任何士卒无论官职大小。只要能征召来军卒,无论多少论功行赏。具体细则,稍后将会有执事官张榜公布,贴到各军营显眼之处。还望诸位齐心协力,各使神通,早日征齐军士,让我朔方军在此次征讨叛逆的作战中,再立新功!”

郭子仪这一招数,果然有了效果。各位将佐听罢郭子仪这一番话,虽然依然窃窃私语,暗自讨论,但面上已没有了刚才的为难之色。作为军士,能立功的地方就是在战场之上,但在战场之上立功免不了要流血,甚至殉国。但现在只需要征召军士,便可以荣立军功,这等事虽然有些困难,但是比起流血、掉脑袋来却还是稳妥数百倍。军官士卒能有此机会,哪个不开心?

王天龙也身在参加会议的人群中。自从那日他与郭子仪商讨罢为国出力的事情之后,他便被郭子仪安排在郭子仪身边,给他一个随军行走的“参军”的虚衔。

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因此王天龙干起活来,也很是卖力。潼关吃紧,长安方面也不顾上朔方这头,因此王天龙有大把时间来熟悉军营中的军务。只几日的工夫,他收获颇多。

今日,郭子仪挑头说出征召兵卒一事,让王天龙心中不禁一动。他突然想起了那日他带李婉儿几人来朔方路上碰到的那一伙强贼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