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生活(1 / 2)

公元171年春,这时候汉灵帝刘宏已经上位加冠,恒帝刘志死于168年。

颍川郡长社县大树村。

远来的清风吹过河流,穿过树林,轻抚着张安的脸颊,风中带来河水的湿润树林的清香,张安惬意地深吸了一口气。

此时距离大树村脱离唐氏而投奔钟氏已经过了半年,当时闹起的纠纷不小,甚至传到郡治阳翟。先是钟氏出面和唐家商谈大树村人员和土地购买转让事宜,可唐氏不以为然直接拒绝,派人来大树村宣告胆敢亲近钟氏立马严惩,并且在之前7成土地租税之上还要大树村每户出一人去唐氏为奴,以示惩戒。

此消息一出,大树村群情共愤。周围村落和大族也都兔死狐悲对唐氏的霸道作风十分不满。本以为大树村这回要完蛋了,谁想钟家这回态度十分坚定,见和唐家商议不定。直接上报到长社县令杨平这里,这杨平是弘农杨氏的族人,本身也是名士,天然排斥唐家这种宦官亲眷。

后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县令杨平接到了大树村的申诉,痛陈唐家对他们的残暴压榨,请官府为他们申冤。杨平秉公处理让大树村赎回土地,脱离唐家。

唐家见到这样的结果虽然不愿意接受,但此时皇位更替朝政混乱,他们的大靠山唐衡也已经死去多年,虽然还有些亲属在朝为官,但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其他的宦官门路,要是因为这种小事去求人,可能花费比收获还要高,无奈之下只能吃下这个闷亏。自此后唐家在县中稍有收敛。

大树村从唐家佃户变成了钟氏的佃户后,每年的佃租从过去的7成降到了5成,并且钟氏会无偿的租借耕牛和农器帮助生产,这让大树村的生活环境有了改善,之前高额的税租让每家都难以生活,张安记得自己刚刚出生的那几年(166-168)村里经常有人饿死,大部分老人都不见了。现在虽然佃租仍然很高,但也能正常生活,要是不碰到天灾人祸的话。

深呼一口后,张安打起精神准备去上学。钟氏给了大树村6个读书的名额,这6名学生每天由村中的长辈带领徒步去县外钟氏的庄园学堂,每天要来回30里路,这对6岁的张安来说并不轻松,但他深知在这个时代想要生存必须要努力才能活下去。

“阿成,阿安。出去不要调皮早些归家。”张母何花是个勤劳本分的女人,她害怕变化,喜欢平静的生活,平时辛勤的劳作让她幸福。她如今年三十多岁,但从外貌看像是四五十岁的人,皮肤暗黄而干瘦头发蓬松焦枯。

“大兄二兄,带我也去。”妹妹张小叶今年才4岁,皮肤白皙十分可爱。抱着张成的腿说个不停。

“阿母放心,我们放学就回家。”张安道,张成还在安抚着小妹。

“快去吧,别让人家等我们。小叶快松手!”张母说着拉回了小妹,催促两人出发。

张安两人出门来到村口跟众人汇合,张大柱看到人齐了招呼一声,带领众人出发,此时天还没亮,只有点朦胧微光,几人排成一字队张大柱在前头领路,最大的一个孩子张冲在最后。一路上阡陌纵横,众人走走停停两个小时后来到了钟氏的庄园。

这里就像个小型的城市,四周环以深沟高墻,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有高楼,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坞堡。

钟氏的学堂在坞堡的中间,学堂占地面积广阔,有师生一百多人,建筑精致清雅。其中学生大都是钟氏子弟和宾客,附庸;也有些自费学生是周围大小宗族的,这里是长社县最好的学堂。

学堂主要教授传统经学,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为主,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六经了。对于张安这些刚刚入学的孩童主要学习《仓颉篇》《急就篇》《孝经》。现在的文字主要使用隶书,跟现代的汉字差别不大,主要是字体和笔画不同。很多文字不需要教授也能知道其意,但也有很多文字根本不曾见过,笔画繁琐学起来颇为吃力。

张安和张成的天赋并不出众,在一众学子中表现一般,有些聪颖的孩童读完就明白文章精义说起来也头头是道,有些教完即可背诵如流。张安虽然两世为人,但智力并没有提升,前世也只是普通人。现在从头学习感觉知见障颇多,要把很多原有的知识替换成现在的,这一切并不容易。不过好在多了岁月的磨砺让他的性格并不急躁,平时接人待物沉稳谦虚,受到了师生的称赞。

“阿安,你听说了吗?咱们同村的张南和张盆要退学了。”这天放学后,张成突然和张安说道。

张安闻言一愣,“怎么突然要退学了?”

张成也是茫然的摇了摇头“平时他们总说读书好难,家人也经常问他们在学堂的事情,可能觉得不如种地吧。”

“进学堂是村里很不容易得到的,怎能轻易放弃呢?”

“但是他们到现在什么也学不会,还不如回来种地呢。”张成不以为然的说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