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23(2 / 2)

“不是学生。”

“欸?”郝靖宇诧异的看着卿云。

她轻笑,低声道:“谢先生就是他的曾祖父。”

谁也不知她此时内心的激荡,说不清是怎样的悸动。这一切荣耀光环便只对应着那个名字,谢白。他回国了,比她期待的还早,悄无声息,以她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

身边学长似乎又和她说了什么,她心不在焉支吾应答着,直到终于看见那个日思夜想的人走进教室,长身玉立,站在讲台上。

他穿着深色的长款风衣,修身挺拔,眉目间清俊浅淡的笑,温文尔雅。他瘦了一点,略有倦容,张教授向学生介绍他,说他刚结束美国的工程飞回国,中午才下飞机。

不必多言,他的身世履历足够说明一切,这满座学生为他而来,正如张教授所说,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来讲中国古典建筑研究了。

没有幻灯片,没有书稿,谢白就这样平平淡淡开口,从一个世纪前说起:

“1922年,南京江南图书馆中尘封千年的宋代《营造法式》一书,被一个人偶然发现,这个人叫詹子民,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翌年,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成立。”

这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古典建筑研究的萌芽,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民族传统文化的星火传承与拯救。

内忧外患,狼烟四起,人民失去的不只是疆土与安定,自信了数千年的璀璨文化在枪炮下岌岌可危。日本人说,放眼中国已经没有一座唐代之前的木构建筑,如果想见到昔日盛唐的繁华宏伟,就一定要去京都,去奈良。

为这句话,无数中国建筑学者义愤填膺,经过数年走访研究,时任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的谢玄康先生与同僚,终于在《敦煌石窟图录》中发现了一座疑似唐代的寺庙。

而后谢先生与夫人同僚亲身考察,坐了牛车马车又走过重重山路与泥泞洼地,终于在五台山台中地区找到了那座图录中的建筑,千古名刹——大佛光寺,为唐代建中三年的木构殿宇,打破了日本人的嚣张妄言。

那一群人,走遍神州万水千山,阅尽经史子集,耗尽青春与理想,奠定了中国近现代传统建筑研究的基石。

幼时学语,唐诗宋词,不解其意,便已懵懂记住了仙人黄鹤,洞庭岳阳,嘉兴烟雨,紫禁王城。那是怎样的楼阁亭台,未见其身,便已经无形中把你我的牵连,就像是深藏在骨血中未明的羁绊,是我们梦里千回百转的根源。

一栋建筑就是一部立体的史书,它凝聚了前人心血智慧,铭记了唐风宋月遥远旧梦,亦承载了多少人的守望与眷恋。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曾有巧夺天工的技艺,自然和谐的智慧,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曾衰落,曾变迁,曾弥漫尘埃,却从不曾湮灭于历史长河。”

返回